约3928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罗曼•罗兰 陈源
罗曼•罗兰是一八六六年一月二十九日生的,本月二十九日是他六十岁的整寿,我们不能不在这一天热诚的希望这老英雄还有许多年不断的奋斗。
他少年时最崇拜的音乐家是贝德芬,最景仰的诗人是莎士比亚,最倾倒的生存的大文豪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在他的小册《怎样办呢?》里排斥了世人所重视的文学和艺术,在他看来,贝德芬不过是肉欲的引诱者,莎士比亚是第四流的著作家。这二十二岁的青年学生,听了他的话,好像航海的忽然失掉了罗盘。他怎样的写信给托尔斯泰,和托尔斯泰的三十八页的回信,久已成了文坛的美谈。托尔斯泰在他的回信里说明了他对于文艺的主张。无论那一样事业的动机,应当是为了爱人类,不应当为了爱事业的本身。艺术家没有这样的爱,他创造的东西不会有价值的。只有沟通人类的同感,去除人类的隔膜的作品才是真有价值的作品,只有为了坚定的信仰而牺牲一切的才是真有价值的艺术家。这些话在罗兰的心中刻下了极深的痕迹。他此后的著作几乎全有这样的动机。他还是崇拜贝德芬,他还是景仰莎士比亚,可这是因为他在贝德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里面,找到托尔斯泰所没有觉到的人类爱和坚定的信仰。
他爱的音乐,是音乐的美里涵有道义的意义。他爱的文艺,是文艺的美里涵有理智的光芒。非常优美的作品,不过是天才的半面。此外另有一个极不相同的侧面,“那是英雄的事业,理智的沉醉,一阵阵的大笑,求光明的热诚,在文学里面,腊培雷、莫理哀、狄特禄的法兰西;在音乐里面,因为没有更好的,我们就说蒲理渥、皮瑞的法兰西。说句老实话,我喜欢的是这一个半面;但是我并不排斥那一面”。
他们是一个奋斗者,常常是孤独的奋斗者。自一八五九年起他担任了巴黎高等师范,他自己的母校的美术史的讲师,一九〇三年他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的音乐史的教授,他在一九一〇年辞去了教授的职务,专心于著述。除了假期他常到意大利、德意志、瑞士旅行外,他的住家在巴黎。他结过一次婚,结果非常的不幸。
巴黎某街的五层楼屋顶有两间小房子。屋子里满是书籍,从地板沿墙直堆到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呈现了罗曼•罗兰一生的几个片段,人物形象真实,特点鲜明突出;在赞美这一人物时,也暗含了一种现实思考。
B.文章第二段多处使用形式整齐的句子,强化了抒情的意味;使用了大量关联词语,句子间的衔接与转换流畅自然。
C.文章结尾处以“冤潮怒浪”形容罗曼•罗兰遭受的种种攻击,以“灯塔”为喻突出他的坚定与执着,语言深沉有力。
D.本文夹叙夹议,在叙述事迹的同时又通过议论揭示罗曼•罗兰的精神世界;意随笔至,结构松散,倾向于笔记体。
7.关于文本第四、五段所写罗曼•罗兰的生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一时期他的活动主要在巴黎,其日常生活展现了他成为文坛首领前的一个侧面。
B.从大学辞职,婚姻遭遇不幸,独居生活,这些经历都加重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C.他以写作和读书的方式休息,以音乐的方式娱乐,而这些又处处浸润着理智道义。
D.他的朋友非常少,这既与他宁静淡泊的性格有关,也与他所坚持的精神信仰有关。
8.文中所写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的交往,与后文所述罗曼•罗兰的行为有哪些联系?请简要分析。(6分)
9.文章多处引用罗曼•罗兰自己的话,这样的艺术处理有怎样的效果?(6分)
江苏省南通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信使 铁凝
四月的下午,空气清透,雾霾不在。街边的樱花忽然就盛开了,紫丁香也这里、那里喷放着苦而甜的团团香气。
在一个嘈杂的路口,车遇红灯。陆婧偏头看着窗外,眼光落在临街一间门脸不大的体育用品商店。一个腿有残疾的女人从店里出来,弯腰从地上拎起两摞半人高的鞋盒。陆婧瞬间认出了这张脸:李花开!
陆婧想不到三十多年后李花开也来了北京。她丈夫,那个叫起子的也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