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440字。
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 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暗示了历史事件和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鉏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鉏麑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刺刺不休,沾沾自喜。忽庄忽谐, 亦文亦史。述事言情,悯生悲死。……痛哭古人,留赠来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钱锺书就认为陈寅恪把晚年岁月耗费在为柳如是作传上不值得。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 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
(节选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二:
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历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
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编年史的历史编撰者在编写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面临空白之处时,则可以通过猜测和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
B.历史与文学有本质不同,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相对于历史,文学不可比较、批评和判断。
C.后现代历史学把历史看成文学式“散文”,这其实是漠视和瓦解了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
D.巨大的殷墟遗迹证实了真实存在过的历史,这限制着历史的书写,也制约着我们在做历史叙述时不要胡编乱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前者强调了两者的相通之处,后者强调两者的区别。
B.清人纪昀认为《左传》中有些情节是虚构的,是一种猜测或者想象,这与培根的观点是不同的。
C.唐代刘知几和美国学者海登 怀特都承认历史叙事的意义和作用,但两者论述侧重点却不尽相同。
D.怀特认为,历史其实也是文学,这种观点相当于瓦解了“历史”,这比后现代历史学的观点更加极端。
3.下列选项中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想象出屈原临死前在江边和渔翁的一段对话,符合培根“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观点。
B.《红楼梦》与《三国演义》两部作品有本质区别,前者是虚构,后者是历史事实,前者是“因文生事”,后者“以文运事”。
C.通过阅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我们能准确把握中国小说的发展史,符合材料二“历史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的观点。
D.对二战历史,各国的记载内容和部分观点不尽相同,这符合材料一“历史毕竟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的观点。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特点有哪些不同。(4分)
5. 谈谈两则材料对你阅读《史记》有怎样的启发。(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萨赫勒荒原
朱山坡
我想象中的萨赫勒荒原跟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它太辽阔、太平坦、太荒凉,简直看不到人类活动的痕迹! 路边全是荒凉的灌木、荆棘和草甸,并朝着四周蔓延开去。每一棵树、每一只鸟、每一根草,都仿佛相处了千年,早已经看腻了彼此,却又不得不互相为邻,紧挨着搀扶着度过漫长的岁月和亘古的孤独。毫无疑问,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公路,从荒凉通往荒凉,从寂寞通往寂寞。
我问萨哈,穿过大荒原要多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