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docx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2.docx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3.docx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闻客观性思想起源于西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学者认为,新闻叙事应该像一面镜子,记者的责任就是照搬照抄和复制,而不应改变事实,更不应妄加个人评论。然而,新闻客观性的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饱受质疑。
新闻的客观性诞生之初即是由商业利益驱动使然,贴着浓厚的商业标签。《纽约时报》创始人亨利•雷蒙德认为采用客观的报道手法可以提高报纸销量,于是,客观性原则开始被应用于新闻业。而盖伊•塔奇曼认为“客观”是横亘在新闻从业人员与批评者之间的一道保护墙,“使用新闻消费者能够辨别的程序,可以保护新闻人免遭同行和批评者的责难”。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企业,报社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客户,既然要盈利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入广告客户的束缚中。
在新闻客观性支配下的媒介往往成为政治势力或权势阶层抛头露面的舞台,只有这些人或部门才是其主要的消息来源。奥斯卡•甘地认为新闻生产过程中消息源和新闻工作者的关系实际是一个价值交换的关系:一方要以低成本制作并扩散新闻,一方要以低成本扩散自己的影响。消息源扩散自己影响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向新闻单位提供信息或者提供新闻采写的方便,这就是“信息补贴”的策略。
传统媒体时代,在新闻传播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公众对于报道的内容,无法直接选择,甚至缺少必要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而政治势力和权势阶层往往能够利用媒介传达自己的影响力,结果公众成为“被动的看客”,甚至不自觉地被前者操控。
虽然批评者从政治学、社会学等各种角度对新闻客观性从现象到理论进行了有凭有据、犀利而全面的批评,但奇怪的是,新闻客观性却一直攻而不倒,至今仍然被绝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记者奉为职业条律。作为新闻专业的一种理想,客观性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新闻从业人员的信念和实际行动之中,成为一个“常识”。
(摘编自白靖利《解读新闻客观性》)
材料二:
随着新闻叙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纯粹客观真实的叙事是不存在的。
法国叙事学家巴尔特根据事件在作品中的不同地位和性质,将事件
……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多年以来,许多哲学家、大多数科学家、神经学家以及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研究者都在激烈地争论着一个问题:意识可否通过人工智能再造。
1980年,持不可造观念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家约翰•希尔勒,用“汉语房间”的形式来表达他的观点。假设一个非汉语语者坐在一间屋子里,当门外传进来一串用汉语字符提出的问题,这个人可以根据手中特别详尽而聪明的规则表,排出一串包含有该问题答案的新的汉语字符,并把它们传出门外。从在房间外提出问题的汉语语者的角度看,似乎有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在房间里阅读他的问题并给出答案。但是对房间里的人而言,问题和答案都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希尔勒认为这就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做到的:一个机器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同时却不理解答案的意思。所以说,无论机器的程序有多复杂,它都不可能有意识———它将用最愚蠢的方式来显示它的聪明。
借由“汉语房间”理论,希尔勒加强了他对人工智能的攻击。他坚持认为,既然说意识是由非程序、非计算机的生物化学过程来产生,那么人工装置得到意识的希望几乎不存在。
但是,希尔勒的观点看来又是相当容易反驳的。就像从理论上、经验中论证的一样,生物化学作用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且低级但是完整的生物化学计算机装置的问世也是在将来几年内肯定可以预见的,同时非生物化络在模拟大脑功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些传统人工智能学者也反击说,高度繁杂的人工智能程序并不是简单地以最愚蠢的方式从一系列规则中作出选择,而是考虑许多并列的不同规则、处理规则之间的冲突、对各种规则进行推测、认识规则之间的联系,还要组建新的规则。他们认为,这就好比一个锁在汉语房间里的、特别敏锐的、不懂汉语的人最终有可能开始理解汉语一样,一个繁杂的、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系统是有可能得到基础意识的。
另一位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1991年出版的专著《意识的解释》,使得意识——神经元网状系统的概念以及意识可造的观点得到了显著推广。丹尼特提出一种思想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多股信号流同时在大脑神经网络中传递。每一组信号流代表一种尚未发展为意识的原始念头,各种同时出现的原始念头可能会冲刷掉互为补充或互为冲突的看法,大脑在不断地处理信息、收集新数据的过程中,去除意识“草稿”中的某些部分而加强另外一些部分,最终会从这些混杂物中得出一个单一的、完整的、圆满的模式,也就是出现了清晰的思想。举
……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0年,“内卷”一词成为风靡一时的“时髦”词汇,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当下,这一概念已被运用到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泛指这些领域中消耗性的、过度的竞争现象。
近日,知乎社区话题“怎样通俗易懂地解释内卷是什么意思”的访问流量已超过500万,回答超过1000条,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回答:一种情况是在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内部人浮于事,没有业务,员工在大量表面工作上浪费时间,呈现出一种低水平状态里循环往复的样貌。另一种情况是本来某团队每天工作八小时,准点下班,然而其中有一人因想多赚点钱,开始加班一小时。每月都能涨工资的梦想计划使得大家都开始效仿加班一小时、两小时,由此便诞生了所谓的“996”(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工作制。分析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员工每天看似忙于复杂化、精细化的工作,实则没有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没有带来收入的大幅上涨。所以“忙而无用”“穷忙糊口”虽在形式上表现为青年群体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一种生活样态,实质上却反映出青年群体面对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制度、社会环境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妥协,表现了青年群体中低效率或无效率化的“内卷”特征。
有学者提出“过度竞争造成了产业内的生产能力大面积闲置,阻碍了稀缺经济资源向效率更高的产业部门转移”。过度竞争影响了有效竞争的效率,打破了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从而造成生产力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低下,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青年“内卷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并具有“过度竞争化”的本质特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认为:“这群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正面临着普遍的困境:在极度竞争中,成功压倒成长,同伴彼此PK,筋疲力尽。”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大学生的泪点,道破了高校大学生的生存困境。青年大学生为追求短期功利的高绩点,而沦陷在无休止的竞争中。他们整天忙于各种竞赛、评比、实习、保研又或是出国,看似忙碌而充实,却无长远规划。总之,部分青年群体把自我需要的满足作为一切行动的最高宗旨与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争抢式的努力之中。
青年“内卷”现象表现的是部分青年缺乏科学认知及理性思考,转而在网络世界中逃避社会现实,本质上是对主流精神文化的一种反叛与挑战。首先,因为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转变。部分青年追求一种通过否定他人来成全自己的优越感,表现出与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价值取向。其次,另一部分青年群体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社会文化、经济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自我重复、自我内耗、无法向外拓展的状态,又或是因互相之间的比拼而遭到失败,表现出不思改变、不谋开拓的状态,与主流价值中的富有创造性、敢试敢为、敢于正视挫折绝缘。他们利用多媒体,通过语言、文字、图画、视频等表达集体焦虑的情绪。加之,青年群体由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只能用自嘲、调侃的语言表达不满,这也是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