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680字。

  连云港市灌南县、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知行关系是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思想,尤其儒家传统,特重知行关系的讨论,知行之中,则一向更重行。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荀子曰:“知之不若行之。”许伸云总括说:“由孔子以下,所讨论知识者均着重力行,即身体力行。”宋明儒家大多主张“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重行在道理上跟“知之匪艰,行之维艰”的古训相连——既然行比知艰难,当然要把重点放在行上。近世多数论者继承重行的主导精神,梁漱溟、陶行知等学者,不止在理论上继承重行的传统,而且积极投入现实,教育民众,改造社会。
  关于知行关系的说法以知为先行为后,这是常识的看法:我们先知道一个道理,然后应当努力实行之。朱熹多强调知行相成,“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双翼”,但若分开来说,多半会持常识的看法,知先行后——“义理不明,如何履践?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朱熹又说:“知行常相需,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我们常常知道什么是善却不能行。知善而不能行是道德上的大弱点,因此,道德家反复强调知易行难,要求我们知行合一。然而,在有些哲学家那里,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普遍要求,更是一种“本体论刻画”。苏格拉底有“德性即知”的著名论断,照他的说法,没谁明知一事是恶而为之。中国传统中也有同样的提法,伊川说:“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人为不善,只为不知,知之则至之。”这种意义上的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学说之一,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一旦明白了道理,没有不行的。他又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些说法不只在劝勉人们言行一致或勇于实行所知的道德,而是主张:知行合一说的是知行原本就是一体———若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摘编自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
  材料二:
  王行环的微信签名是“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他说,“这种‘知行合一’是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之所在,也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核。”
  在雷神山,他将这种精神发扬开来。
  2020年2月8日早晨6点钟,王行环接到电话,说“需要你接管雷神山医院!”
  国有难,我必战。可跑到雷神山医院一看,这哪里是医院?分明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特别看重作为伦理学核心内容之一的知行关系的讨论,可见儒家的有些学说属于伦理学范畴。
  B.梁漱溟、陶行知、王行环等学者都继承了重行的传统思想,积极投入现实,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C.对于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伊川与王阳明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说,他们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D.多方抗疫力量明知危险依然逆行而来,共助武汉抗疫,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孔子以来,儒家各代论者多对“知行”问题有过讨论,因而“知行”问题是儒家关切的首要问题。
  B.儒家认为行比知难,还把重点放在行上,着重于力行,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行比知难的认识。
  C.雷神山医院成为国际抗疫“中国力量”的象征,与其同质化的管理、重症救治体系的构建关系密切。
  D.全球首部新冠肺炎诊治指南的发表,为全球各国摸索出抗疫的经验,全球各国普遍采用中国的做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第2段“知为先行为后”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3分)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墨子•兼爱》)
  B.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
  C.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当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D.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朱熹对知与行的关系有何主张?主要采用哪种论证方法来阐述其主张?请简要说明。(4分)
  ▲                      ▲                       
  5.王行环是如何实现知与行的“合一”的?请简要分析。(6分)
  ▲                      ▲                       
  (二)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百年孤独(节选)
  马孔多变了样。跟着乌尔苏拉一起来的人四处宣扬它土地肥美,位置又比大泽区优越,于是昔日僻静的小村落很快变成繁华的城镇,有了手工作坊和店铺,还开通了一条永久商道。第一批穿尖头靴戴耳环的阿拉伯人就沿商道而来,用玻璃珠链交换金刚鹦鹉。何塞•阿尔卡蒂奧•布恩迪亚一刻也不能平静 。他着迷于眼前的现实,认为这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