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550字。

  2023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胞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
  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切所见物形象几乎都是“见”所主动创造的,尤其是当“见”为直觉时。
  B. 每首诗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二者相契。
  C. 人与人性格、情趣和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境界的感受有高下之分。
  D. 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不可能同时存在,也绝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有一种境界,这就是“移情”的作用。
  B. “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恰能”是情景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无间,才能见出圆满浑整的境界。
  C. 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而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故欣赏与创造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D. 若诗人作诗时没有在直觉之前进行思考和联想,就难以捕捉一刹那 灵感,从而生成诗歌的境界。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充分体现关于“诗的境界”论述的一项是(   )
  A.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B.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C.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D. 二十四桥仍 ,波心荡、冷月无声。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一切所见物的形象几乎都是‘见’所主动创造的”错。原文是“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可见应是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
  B.“每首诗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错。原文是“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可见“每首诗”应为“每个诗的境界”;
  C.“不同的人对境界的感受有高下之分”错。原文是“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有差别,但并无高下之分。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远在3000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的许多卜辞,都为要知道阴晴雨雪而留传下来。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播为诗歌,使妇孺统可以传诵。如《诗经》里“相彼雨雪,先集继霞”,就是说冬天下雪以前,必要先飞雪珠。又如“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早晨太阳东升时,西方看见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提高。如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分至启闭、定期风云的记录,桃李开花、候鸟来往的观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吕氏春秋》《夏小正》《礼记•月令》是秦汉时代的作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