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880字。

  2023届高三统一考试试题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文学中始终有生态文学的类型。《易经》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谓开启了中国人道法自然的思想先河,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可看作是最早的生态文学。如果说西方人的文化特征是在逻辑思维之上建立的神学观念,那么,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则是在观察自然、体味人性的感性与理性共融基础上确立的人学观念。《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在古代文学中,对自然的书写始终是文学的主题之一,意境便是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时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古代诗学的美学特征之一。
  现代以降,中国文学开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近现代西方学习,古代文学传统被忽视,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始专注于写人,而忽略了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仅能在沈从文等少数作家、诗人那里窥见,大部分作家对自然生态并不重视。改革开放后,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发展经济,使中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生态问题便是突出的问题之一。
  王蒙说:“作家往往更早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敏感的作家就已经关注到了生态危机,并通过文学的形式向人类发出生态预警,而他们所采用的大都是报告文学的方式。以沙青、徐刚、麦天枢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展现了当时中国方方面面的环境问题,如展现城市生态恶化问题的《北京失去平衡》(沙青);反映水问题的《挽汾河》(麦天枢);提示森林问题的《伐木者,醒来!》(徐刚)。此外,李青松等作家还关注了珍稀动物、矿产资源等问题。王治安的《人类生存三部曲》则对中国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文学著作翻译到中国,与中国作家的生态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觉的生态写作精神,写作文体从原来的报告文学发展为散文、诗歌、小说、童话、跨文体写作等,这些作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对社会也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作家张炜、阿来、苇岸、于坚、李青松、徐刚等人纷纷创作出版了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一时之间引起了国内文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思考几十年来的生态问题,同时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生态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态思想便显示出它的魅力来。尊重自然,把自然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然当作奴隶和资本,同时也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我们才可能拥有绿色家园。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洁净的空气和明亮的阳光便是自由与幸福。只有这种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才能解决人类与自然的根本冲突。
  (摘编自张晓琴《为天地立心:生态文学的终极关怀》)
  材料二:
  自然写作也好,生态文学也罢,在当下,都存在着两种弊端,即“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指当下文坛创作中存在的将人之价值判断赋予自然的创作倾向。在这些创作中,作家对自然的呈现以人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学在中国渊源已久,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等思想观念,比如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和古代诗学中的意境观。
  B.中国现当代文学专注于写人而忽视自然,少有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这与近现代西方思潮的涌人有关系。
  C.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生态写作文体大都为报告文学的单一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写作文体开始变得丰富多样。
  D.生态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隔绝其有机联系;而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不分主次,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文化特征不同,前者属于人学观念,后者属于神学观念,因此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要比西方的优越。
  B.当今时代,随着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的解决,生态问题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而解决该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中国人的生态思想。
  C.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作家采用报告文学的方式揭示当时中国的各种环境、生态问题,这反映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
  D.自然文学是现代时期的文学范畴,它产生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它秉持超越、多维、融合性的视角,注重对精神伦理的探寻。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说的“中国人的生态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荀子•致士》)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C.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竟用新好,以怡余情。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陶渊明《停云(并序)》]
  D.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王维《秋夜独坐》)
  4.请分别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下列语段摘自苇岸散文诗《大地上的事情》(第三十九节),请结合材料,简要评析其内含的生态思想。(4分)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很像人与他的生命的关系。在无知无觉的年纪,他眼里的生命是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井,可以任意汲取和享用。当他有一天觉悟,突然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时,他发现,他生命中许多宝贵的东西已被挥霍一空。面对未来,他开始痛悔和恐惧,开始锻炼和保健。
  不同的是,人类并不是一个人,它不是具有一个头脑的整体。今天,各国对地球的掠夺,很大程度上已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国民的生活。如同体育比赛已远远超出原初的锻炼肌体的意义一样,不惜牺牲的竞争和较量,只是为了获得一项冠军的荣誉。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清明①    废名
  松树脚下都是陈死人,最新的也快二十年了,绿草与石碑,宛如出于一个画家的手,彼此互相生长。怕也要拿一幅古画来相比才合适。这是就看官所得的印象说话,若论实物的浓淡,虽同样不能与时间无关系,一则要经剥蚀,一则过一个春天惟有加一春之色-沧海桑田权且不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