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84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12月)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民族文化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才能发展。实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只能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力量之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会消亡,只有既能适应全球化又能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脉,才能惠泽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的命运,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源于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尝艰辛而不屈不挠,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思想资源。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集中体现。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华文化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中华民族对大同世界的憧憬蕴含着最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周易》讲的“万国咸宁”,《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荀子讲的“四海之内若一家”,张载讲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智慧卓识的天下观,为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区域内与区域外国家之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这些思想都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认同。
(摘编自王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行共存。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在人类社会中,文明多样性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秉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才能实现现代化,不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民族文化也无法发展。
B.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根源,就可以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惠泽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真正实现中国梦。
C.民族精神能够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进取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力量,它是历史发展精神动力的重要来源。
D.文明多样性推动着文明进步,应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得益彰。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将传统文化放在首要地位。
B.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就足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C.若无民族精神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华民族也不可能饱经沧桑而愈加坚强。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行不悖,没有主次之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的一项是( )
A.注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
B.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以经世济民为人生目标。
C.不畏强暴,前赴后继,坚决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
D.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5.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哪些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当清晨我苏醒的时候,我的脚异常疼痛,全身都僵硬了。我知道,我若想到达目的地,今天就不能再走那么多路了。因此我那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卖掉我的外套。我把外套脱了下来,试着学习没有外套应该怎么生活。我用胳膊夹起外套,开始挨个儿地去收衣服的店看。
那个地方可是一个最理想的买卖旧衣的地方,那儿的旧衣店多极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