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200字。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一年级同步分层作业9 说“木叶”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面所列的四篇文章都采用了引用的手法,其中不够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一篇介绍女士化妆美容的文章,标题为“淡妆浓抹总相宜”。(借用了苏轼的诗句)
B.一篇评价喜剧演员赵本山的小品《送水工》的文章,标题为“真是乐死人”。(借用了一首歌的歌词)
C.一篇论证股市长期飙升隐伏着危机的文章,标题为“高处不胜寒”。(借用了苏轼的词句)
D.一篇讲述抗洪救灾英雄事迹的文章,标题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借用了郭沫若的诗句)
2.下列各项对语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句,引出对含有“木叶”“树叶”诗歌的分析。)
B.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反问句,语气急促,增强语势,充分肯定了诗人杜甫的创新,同时引出对“木”的分析。)
C.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拟人,形象鲜明,说明诗歌具有暗示性。)
D.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反问句,突出研究的内容,即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3.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5.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