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50字。
《学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明确写作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写作时做到感从读出,有深度、有新意。
3.培养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养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习惯。
【设计理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表露自己的感情。秉着这一理念,这一整组课文教学都是读写不分家都是采用“读悟结合??说练并行”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因了有这样的习作积淀,在此次习作教学中,我将进一步用“导法”和“开放、自主、合作”的这一理念来指导设计我的课堂教学,力图使我的学生在我的习作课堂教学中能在轻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习得习作之法,让学生真正地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习作时真正地做到“我手写我心”。
【教学策略】
鉴于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此次习作时,采用“创设情境、巧妙引导、启发回忆、自主合作、深入导法”的教学策略,学生学得会更加扎实灵动。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先学习了 “日积月累” “口语交际”,积淀了一定词汇基础和人物事件等习作素材,再加上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搜集最感动的文章,为后面的这“习作”学习铺垫了一定的基础。
【设计思路】
根据本次习作教材特点,我按“导入课题,引导兴趣——故事导路,重感轻文——朗读例文,悟得写法——独立选材、激情写作——评价赏析,完善习作——指导拟题,延伸兴趣”的思路来设计此次习作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去学习,降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读书引领人生,创作点亮梦想。“书香盐城”微信公众号为了促进全民阅读,开展以“吐读书真知,生笔下云烟”为主题的“我读经典”读后感征文比赛”活动。方方同学想参加这一活动,但是她困惑于如何写读后感,同学们能不能教教她怎样写读后感?
二、范文引领,了解读后感
(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
1.读后感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是“感”的前提是“感”基础。
2.“感”才是重点。“感”是“读”的升华。
(二)读后感的基本脉络
按“引—议—联—结”这样的脉络来安排行文。
“引”,就是简洁而流畅地叙述原文内容,这是你感受的出发点;
“议”是你由原文中所领受到的感悟,也是你文章的中心;
“联”就是联系生活、联系阅读感知来具体而深入地谈自己的深刻感受;
“结”就是文章的收束,对全文的总结。
此外,即使不按此行文,文章也必须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也就是说你先要交代所读的内容,然后要引出所悟出的感受,进而抓住感受来深入论述。
①“引”是基础,引述要灵活。
②“议”是重心,感悟要深入。
③“联”是拓展,联想要广泛。
④“结”是回应,结语要紧凑。
三、怎样写读后感
老师给了方方几篇读后感片段,让她感悟如何写读后感。同学们快速浏览,一起来帮帮她。
片段一:假期我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感触良多。书中有耳熟能详的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有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书中能看到毛主席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周总理温良的性格,彭德怀的刚烈炽热,徐海东的大胆无畏;还有那些生龙活虎的红军战士,以及精力充沛、严肃认真的“红小鬼”……(引述)
这些人物身上无不彰显出民族危亡时期,红军不怕牺牲的伟大情怀和革命信念,展现出红色中国的崇高形象。
作品也揭示出一个不变的真理:没有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一个人有坚定志向和信念就永远不会孤独,会由弱小变强大,会挣破严冬迎来春天。(感受)
主题思想角度:“没有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一个人有坚定志向和信念就永远不会孤独,会由弱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