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840字。

  九龙坡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150 分钟完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 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 ”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各抒己
  见,加以嘲笑:  “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 ,余实未之 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 闹若沸”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 ”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 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 ”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 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 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 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气味似乎会有锋 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 ,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 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 ,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 上有“通财之谊” 。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  “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 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 ”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钟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 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 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 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B.  “通财之谊”原指交情深的朋友间钱财往来,文中指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 界限。
  C.  《荷塘月色》中描写层次丰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 个性的艺术技巧。
  D. 孙绍振对《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解读,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
  2. 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    )  (3分)
  A.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B.《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就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 妙的心思。
  C. 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 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给“通感”下一个定义。  (4 分)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①段的行文脉络。 (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文本一:
  泰山日出
  徐志摩
  振铎来信要我在《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上说几句话,我也曾答应了,但这一时游济南游泰山游孔陵, 太乐了,一时竟拉不拢心思来做整篇的文字。一直挨到现在期限快到,只得勉强坐下来,把我想得到的话 不整齐的写出。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 饱饮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