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440字。
石家庄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道的视域考察事物,在中国文化中可被理解为“以道观之”。与认知与评价的互融相联系,中国文化所理解的认知,由此还包括对形上之域的认识。与“道”相对的是“器”。道作为形而上者,体现了存在的整体性、全面性;器则表现为特定的对象。特定之“器”彼此各有界限,从而在此层面世界更多地呈现分离性。由“器”走向“道”,意味着超出事物之间的界限,实现对宇宙万物统一的高层面理解。
上述意义上的以道观之,与以人观之似乎呈现不同的向度。评价与认知的互融,既意味着在人与对象的关系中考察事物,又表现为从人的视城出发理解对象。后一层面的以人观之尽管与以道观之呈现相异的趋向,但二者并非彼此相悖。事实上,以道观之也是“人”以道观之。荀子在谈到二者关系时,曾指出“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巛《荀子•非相》)“以己度”,也就是以人观之,后文所谓,皆是其不同形袒式,而最终也可以展开为“以道观尽”(以道观之)。这一看法既注意到人无法离开自身的存在对世界做抽象的思辨,同时也肯定了从不同角度理解对象与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并非相互冲突。从认知的角度看,一方面,对事物的分别把握应当提升到整体的、统一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事物的整体理解又需要基于对事物的多方面认识。前者有助于超越片面性,后者则为扬弃抽象性提供了前提。
在中国文化的视城中,道同时又体现于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便表明了这一点。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变迁、演化及其根源。作为现实的存在,世界不仅千差万别而又内在统一,且处于流变过程之中,而道便表现为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道与过程的相关性,同时也规定了以道观之的过程性。按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事物变化过程的把握,不仅仅限于社会领域,而且也指向自然对象。贾思勰在谈到谷物种植时说:“谷田必须岁易。二月、三月种者为稹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稚禾。二月上旬及麻菩、杨生种者为上时,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岁道宜晚者,五月、六月初亦得。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谷物的生长,随着季节、时间的不同而变化,就种植的适宜性而言,则有上时、中时、下时之别,人之种谷物,需要选择最适当的时间段。从认知的层面看,这里突出了把握事物变化过程的重要性。
(摘编自杨国荣《以人观之、以道观之与以类观之》)
材料二:
以道观之以“道”为出发点,道的本义是“路”,路的基本作用是“通达”。所以以道观之对道的重视,隐含着对通的推崇。
以道观之致力于形成对世界的统一理解,而对世界的统一理解离不开通。什么是通?《周易》认为,“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往来不穷之通的作用有二:其一,它是统一体得以形成的条件,所谓“通乃一”;其二,它是统一体持续存在与不断发展的基础,所谓“通则久”。通的作用表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道观之是一种形而上的认识,与之相对的是以器观之,从“器”这一层面来看,世界更多地呈现出分离性。
B.以道观之与以人观之趋向相异,实质并不相悖;以人观之有几种不同形式,最终都可展开为以道观之。
C.以道观之重视对事物变化过程的把握,包含社会领域和自然对象两个方面,这是道与过程相关性的体现。
D.以道观之以“道”为出发点,重视其“通”的内涵,表现为提升道的通达能力和扩展事物“同”的多样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荀子言论,是为了证明以道观之与以人观之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B.中国文化视域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以道观之”的理念,如“阴阳变化”等。
C.通是世界统一体形成的条件,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谓“通则久”。
D.材料二以墨家对同的分类为例,论证了“万物皆一”是对事物统一理解的基础。
3.下列选项,不能够体现材料二“以道观之”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B.墨子:“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C庄子:“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D.韩非子:“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同样是讨论“以道观之”,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上(节选) 徐则臣
先听见波浪拍击船帮的声音,意大利人小波罗醒来。头脑昏沉,四肢极不清爽地酸疼,肉肉地,闷闷地。窗外传来悠远高亢的说话声。他尝试着扒住窗框。
无数的中国人正在挖河筑堤。男人们一例短打①,辫子缠在头上或者脖子上;年轻的裸着上身,裤子卷到膝盖处;有穿草鞋的,更多人打着赤脚;牵绳的,测绘的,挖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