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040字。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习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苏轼都造诣极高。 他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他所倡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旧 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的治学理念,对于今天读书治学 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的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巧用庄 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的道理来阐述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即在博览群书 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所谓 “厚积”“博观”,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所谓“约取”,就是慎取、精取, 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进行严谨阐 释。在《与张嘉父七首》其七中,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取”进 行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广博地积累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
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即“旧书不厌百 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一生治学遵循此法,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一生日课” “一书数过”“一意求之”。
“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以每天抄书为读书治学筑牢根基。宋人 陈鹄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直至全部背诵,无一字差错。苏轼直 到晚年,仍乐于此法,用以教子。跟随苏轼贬谪儋州的苏过,以父为师,将一部《唐书》抄完, 而且接着又抄《汉书》。苏轼视之为“穷儿暴富”,认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学识、 深厚地积淀学养。
“一书数过”是指读书要坚持反复阅读和揣摩,不能浅尝辄止。在治学实践中,苏轼也是 这样做的。《汉书》他就读过很多遍,而且乐于将这种方法与人分享,苏轼对于《周易》也是 反复研读,长期认真反复咀嚼,最终写就《东坡易传》。
“一意求之”是指治学要有针对性,读书贵在专与精。苏轼认为,治学时要针对一个主题 做研究性阅读,学懂弄通之后,再换另一个主题进行研读,这样读书可以做到既博又精,是夯 实治学基本功的重要方法。
苏轼治学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治
高一语文
第 1 页 共 7 页
学理想,强调要学用结合,把治学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他以著书立说为武器,针砭时弊、奉 献社稷,主张治学要有益于世,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苏轼的诗文著述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苏轼初任凤翔府判官,为改衙前弊政,给宰相韩琦写《凤翔到任谢执政启》,建议改善官驿 投宿问题。他在《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中表达了自己对变法的看法,主张变法要循序渐 进,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摘编自赵纪萍《 “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的治学之道》)
材料二: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严肃批评了一种不良学习现象,他说:“世上最可 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 ’,适足见其不自 量而已。 ”“知识里手”虽然学了不少、看似谙熟,但实则“夹生”,没有真正学懂弄通、融 会贯通,难以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十足的知识“搬运工”、典型的“死读书”,最终也必 然成为“书呆子” 、变成“客里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与他所倡导的治学理念有非常密 切的关系。
B. 苏轼认为用“一意求之”的方法治学,既能做到精细化,又能从多方面吸收营养,可以夯 实治学基本功。
C. 受到自己父亲的影响,苏过也曾经把抄书作为必修课,因而迅速地增长了学识,积淀了深 厚的学养。
D. 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好书本知识,也要“读”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 ,处理好学 与用的辩证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占有”“挑选”与材料一中的“博观而约取”有相似之处。
B. 只要把知识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在工作中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 苏轼善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不仅在材料一中有体现,还体现在课文《赤壁赋》中。
D. “纸上谈兵”典故中的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是“知识里手”的典型代表。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 (3 分)
A.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B. 毛泽东提出: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
C. 明代诗人林鸿《饮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
D. 李白诗云: “鲁叟谈五经, 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学”和“用”的关系,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 概括。 (4 分)
5. 某同学在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 “我的成功经验就是多刷题,学不 会练会! ”对此,你如何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满窗明月
刘江滨
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那温暖、 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
窗是家的象征。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空气,还 可让烧饭的烟冒出。 白天看袅袅炊烟,晚上看荧荧灯光,在田里耕作的人就知道归宿在何处。 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门的重要性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