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350字。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按照这一标准,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5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形成密切交流,形成了以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持有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其尊贵身份的礼制;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文明阶段。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
  夏王朝建立后,经过约200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形成择中建都的都城选址,形成择中立宫和中轴线的宫室布局理念,形成以范铸法铸造青铜器的工艺技术,形成以青铜器和玉礼器以及铃和磬等构成的礼乐制度,造就了王朝气象。这些礼器及其蕴含的观念向四方辐射,形成方位广大的中华文化影响圈,中华文化从距今5000年到4000年期间的各区域文明各自发展、交流共进,转变为由中原王朝引领的一体化新进程。
  (摘编自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
  材料二:
  在殷墟发掘之前,王国维利用这里发现的甲骨文与文献相印证,确认了文献所载的商代先王世系。殷墟的发掘进一步证实了商代历史的可靠性,世界有关最早中国文明的认识也一直定格于此。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最早中国文明的认识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破了已定格的认识,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提供了扎实的证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项目,经过20年的实施,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经典模式,学科发展的标杆。考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中国方案是对“文明三要素”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B.突破地域局限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原王朝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一体化新进程的典型代表
  C.“占国理论”与聚落考古等研究方法的运用,为中华早期文明史提供了扎实的证据.
  D.王国维的殷墟研究将最早中国文明定格于商代,也就是说三皇五帝等说法是虚妄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关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文化的陈述论证了“中国方案”的科学性
  B.材料一中二里头文明的特征造就了夏的王朝气象,外溢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C.进入新世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卓越成绩,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D.材料二阐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中国崛起、考古学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3.下列选项,最为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的一项是(3分)
  A.红山文化中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
  B.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当时已经开始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活动。
  C.大汶口遗址中出土了20多个扬子鳄的残骸,还有獐、斑鹿、麋鹿的残骨。
  D.半坡遗址中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约一万件。
  4.材料一、材料二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论述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依据材料,谈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这一辈子  老舍
  学徒的意思是一半学手艺,一半学规矩。在初到铺子去的时候,不论是谁也得害怕,铺中的规矩就是委屈。当徒弟的得晚睡早起,得听一切的指挥与使遣,得低三下四的伺候人,饥寒劳苦都得高高兴兴的受着,有眼泪往肚子里咽。象我学艺的所在,铺子也就是掌柜的家;受了师傅的,还得受师母的,夹板儿气!能挺过这么三年,顶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