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8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模拟试卷
  语  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3.1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文学的四大文体中,散文研究最不受重视。究其因,主要有三:第一,散文最为零碎和复杂,它是一个“余数”,即无法归入小说、诗歌和戏剧的文学作品,都被放进散文这个篮子。正因其杂、散、乱的特点,文体特征不够鲜明,所以难以归类和研究,其价值也就大打了折扣。第二,古今中外没有成熟的散文理论作为支撑,这给散文研究带来极大难度,更无捷径可循。第三,长期以来,新文学价值评估将“创新”作为绝对标准,散文是一个传统性较强的文体,其价值自然不像小说、诗歌、戏剧那样引人注目。所以,其他文体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散文研究则门可罗雀。
  其实,这种状况既不正常,也是观念的偏向使然,它反映的是整个学界对于散文及其散文文化的误解、误读与无知。如改变研究的路径依赖,打破理论至上及西方文化优势的偏见,散文价值就会获得新的阐释。
  从文体的纯粹性来说,散文之“散”与“杂”似乎显得杂乱无章,是个缺点;但从丰富多样、包罗万象、有容乃大进行考量,这又是个优点,几乎没有哪个文体在开放性与包容性上能与散文比肩。这也是为什么,散文可容纳一百多个分类。如将小说、诗歌比成一条河流,散文无疑是一个大海,其中有不断拓展和增殖的研究空间及其可能。
  以往,学界总是站在向西方学习角度看待甚至否定散文价值,认为它落伍于时代,在传统中打转,没多少存在价值。事实上,散文比其他文体可能更多保留了传统文化文学基因密码,更好地实践和创新了中西文化文学的现代转型。从李大钊的《青春》、鲁迅的《野草》、林语堂的《个人的梦》、施蛰存的《论老年》、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林非的《浩气长存》、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等作品中,可见其端倪。当更多小说、诗歌、戏剧还停留在简单向西方学习和模仿,忽略传统及其现代转型,散文却不弃传统、悄然进行创新性转换。
  散文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说诗歌靠浪漫的想象与诗意见长,小说重视虚构和编织故事,戏剧着眼于制造激烈的冲突,散文则眼睛向下,直面现实,尤其是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琐碎与光影。在以往研究者看来,散文这一特点无疑成为过于现实、琐屑甚至无聊的代名词。但换个角度看,也正因为散文的及物特点,它才被广泛运用,成为社会生活和工作不可分割的话语表达式。
  散文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随处可见,其审美趣味也是难得的滋养。一本《古文观止》不知培育了多少世代国人的哲思与高尚的美学趣味,如韩愈《师说》中的“师不必贤于弟子”,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不与草木而争荣”,还有丰子恺的《渐》和朱自清的《匆匆》,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散文的独特价值,确立散文文化自信,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基础上,克服以往对于西方文化文学尤其是各种理论的过分依赖和盲目崇拜,呼唤散文研究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王兆胜《散文的文化自信与价值重估》)
  材料二:王兆胜自由的散文观在思想上体现为天地之道和人文精神,而在文体上则呈现为“形不散—神不散—心散”的散文观念。“形不散”是对散文“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错误思想的反拨。散文的“形”,“即‘形体’之谓也,指散文的结构布局、用词遣句”,王兆胜提出“形聚”的散文观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杂、散、乱的特点,使散文文体特征不够鲜明,进而影响其归类评估,这是散文研究不受重视的最主要原因。
  B. 正视散文的独特价值,确立散文文化自信,是对否定优秀文化文学传统,盲目崇拜西方各种理论的拨乱反正。
  C. “形不散”“神不散”既纠正了“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错误思想,又是散文创作的原本就必须遵循的规范。
  D. 史铁生在创作《我与地坛》后性情大变,  《病隙碎笔》等作品体现出的就是他此时思想的沉重与心灵的闭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用“汗牛充栋”“门可罗雀”来对比其他文体和散文的研究状况,论述语言富有趣味。
  B. 材料一中列举了大量散文经典作品,便于阐释散文新的价值,同时增强了文章论述的说服力。
  C. 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点出“形不散—神不散—心散”的文体观,然后一一论述。
  D. 材料二论述王兆胜颇为喜爱冰心的《寄小读者》,意在阐明冰心的创作不受限制,挥洒自如。
  3. 下列语句中与文中“形凝神聚”的“神”的内涵最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 意得神传,笔精形似        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D.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登泰山记》等篇目,你认为教材编者选取这些文章组成该单元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学校文学社拟召开散文创作学习心得交流会,请你发言。请根据材料二撰写发言要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鱼  王
  张 炜
  这片湖水已经变成了窄窄的长条形,渐渐只剩下靠近陡崖的那一长溜。我知道到了入冬的时候,这湖水差不多就要干枯大半,只留下陡崖阴影里的一片深水。
  那些水洞吸走了湖里的水,还是在最后的时刻往湖里添加,这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谜。我发现当大片的水从山谷流走,变成小溪四下流淌时,最终还是有一些水不愿离开。深秋时节,这里的水凉得像冰凌,让我不停地发抖。可她好像一点都不在乎,照样潜到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