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950字。

  2022-2023学年下期第一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在许多人眼里是从外国来的撒旦。它从出现到现在一直挣扎在襁褓之中。大家都认为,连新诗人自己也承认,这是从外国搬来的。激烈的人甚至说,这是用中文写的外国诗。最初的倡导者胡适说:"新诗出现是因为新内容要求有新形式。"其实他说的"新内容"只是从外国来的旧东西,"新形式"也只是旧有的白话。两者并不真新,只是在当时显得新。重要的是提倡(新诗)的人要(用它)完全代替旧的,将现存的全换掉,这才引起所谓新旧的激烈冲突。这不是真正新旧的冲突,也未必完全是传统和外来的文化之争。不妨看看新诗孙猴子是不是跳出了中国民俗心态老佛爷的手掌心。
  初期的新诗人都是从旧圈子里往外跳的,越着急想跳得远,反而越出不了那个怪圈子。不作旧诗而念外国书的也不是从外国跳进来的。当时还是大学生的冰心有一首小诗:黄昏了。/湖波欲睡了。/走不尽的长廊啊!稍一排列组合便可成为:湖波欲睡黄昏至(湖水倦黄昏),不尽长廊缓缓行(长廊行不尽)。词意一样,这两句旧诗七言句(或五言句)很平常,但是变成三行白话诗就很不错了。这是不是由于白话有了三个虚词显出神气呢?这首新诗连音律也是旧的。三行诗是三、五、七字排列。每行以轻声的虚字落尾,等于同韵。三行的平仄排列整齐,一念就知道。这好像是两句旧体诗三行口语句,只能说这是用白话分行停顿说出两句文言诗的意思。湖边,黄昏,走不完的路,这是中国从古到今读书人和作诗人常有的情怀。这属于中国一部分人或一个群体的言行习惯。据说中国新诗没有翻译的外国新诗铺路大。要选择新,看外国诗;要选择旧,念旧诗。又新又旧,不新不旧,不一定曲高,一定和寡。
  实际上,这些有“文”的文化人所表达出来的是无“文”的文化人的习惯心态。识字的人可以和不识字的人在形象上相差很远,但是心有相通之处。这就是在民俗心态上。无“文”的力量比有"文"的力量往往还大些,因为他们的心态是从更多的人、更广泛的民俗中产生出来的。无“文”的民俗心态可以进入有“文”的圈子而表现出来。所以,连号称从外国搬进来的新诗也免不了。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是跳不出去的。“欧化”的新诗和旧诗的异同不仅在于语言形式,更在于内合心态和所发挥的语言符号意义。这可以说是有“文”的文化和无“文”的文化的一个交会点。看来,绝不相干的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注意无“文”的文化,不重视时间最久、范围最大的民俗心态,中国的有“文”的文化是说不清也说不全的。文化、文学,脱离了这个土地是生长不出来的。不考察无“文”,就看不清有“文”。看不清文化全貌,怎么能说得清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呢?还是看看有“文”里怎样隐伏着无“文”吧,新诗就是一个观察点。(摘编自金克木《新诗•旧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人认为新诗是从外国传来的,照搬的,它一直都不成熟;有人甚至说新诗其实是用中
  文写的外国诗。
  B.所谓新诗的“新内容”不过是从外国传来的旧东西,“新形式”实际是旧有的白话,只是在当时显得新而已。
  C.新诗引起的新旧激烈冲突,表现为中外之争,代表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是二者
  民俗心态之争。
  D.研究中国有“文”的文化,要关注中国无“文”的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要基于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新诗最初的倡导者胡适的观点为靶子,提出与之相对的观点:新诗并不新。
  B.文中通过对比中国新诗与外国新诗的销路,指出中国新诗在当时不新不旧,又新又旧。
  C.文中以冰心创作的小诗为例,说明她的新诗从形式到词意、音律仍然采用的是旧体诗。
  D.文中把新诗与中国民俗心态的关系说成孙猴子与老佛爷的关系,形象具体且通俗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诗往往越不出旧圈子,这并不奇怪,这恰恰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当时的新诗受到传统文
  化和民俗心态的巨大影响。
  B.新诗实际是有“文”的文化人表达出来无“文”的文化人的习惯和心态,所以说识字的和不识字的人的心理是一样的。
  C.民俗心态可以说是有“文”的文化和无“文”的文化的一个交会点,它时间最久、范围最大、也是文学、文化的根基。
  D.新诗可以作为“有文”隐伏着“无文”的观察点,是因为它本身正是无“文”的民俗心态进入有“文”的圈子的具体表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