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930字。
内江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检测题
语 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单项选择题(1、2、3、6、7、10、11、12、15)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其余试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并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直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不仅是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
(选自《“是人”“斯人”之争》)
材料二: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斯人”和“是人”的选用问题上存在差异,人教版自1961年以来一直采用“是人”,而冀教版教材却是“斯人”。
B.中华文化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C.“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为此获得了大众青睐,所以教材中用“斯人”来表意更好。
D.人类历史上的语言如果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那么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提到“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是为了证明无论用“是人”还是“斯人”都是正确的这一观点。
B.“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
C.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
D.现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尤为重要,要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字斟句酌不仅能辨字形,还能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余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李白《将进酒》中写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有些版本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材”。 B.祝枝山写的“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也可断为“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C.秦观《春日》一诗中的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些版本写的是“无力蔷薇卧晚枝”。 D.苏轼《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些版本写成“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4.上述材料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斯”与“是”之争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鹰
蒋冬梅
①他想起四十年前的那只白鹰了。那时村庄里的男人,人人胳膊上架着一只鹰,可哪只也比不上他的白鹰俊,他逢人就说:“看,一只海东青①!”
②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②”。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登上峰顶的峭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