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170字。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提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实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国家”这个词语在中国文化中包含着“家”的意思,这为中国所独有。
B. 电影《流浪地球》的主题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
C. 材料二对于“家”的理解,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D. “公”“私”界限不明形成的不言自明的规矩,从历史上看对法律、公共观念是有害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结的体现,西方人很难完全读懂。
B.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C.在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情况下,“家”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伸缩变化。
D.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礼治社会,人们之间讲信用,不需要任何契约精神。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D.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带着地球一起跑。-《流浪地球》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选两种,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微信提供了多种朋友圈权限设置,如下图中“星标朋友”“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不看他的朋友圈”“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朋友圈黑名单”等等。这些设置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远近亲疏。请概括什么是“差序格局”,并简要分析微信朋友圈的权限设置是如何体现“差序格局”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花开了又谢
严平
陈佩琪离开家的时间是1937年11月,安徽芜湖一个初冬还不冷的日子。她才二十三岁,剪着短短的头发,穿着格布做的旗袍,丰润的脸庞上一双亮亮的眼睛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她喜欢演戏,在学校的演剧活动中扮演过《雷雨》中的繁漪。那天的日记里,她写道:“早晨,悄悄地将所有要带的东西都整理好了,我的内心有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