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380字。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齐策)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未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敝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弟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B.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C.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D.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为身也”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B.“去东地”与“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含义不同。
C.“是常矫也”与“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矫”含义不同。
D.“士卒不用”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卒”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去世时,楚襄王正在齐国做人质,愿用五百里东地换取回国葬父的机会,是从道义上做出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下的暂时让步。
B.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齐的主张,认为齐国土地辽阔已称得上万乘之国,割地于齐就会使齐国更加强大,并请求去守卫那块土地。
C.正当楚襄王拿不定采纳谁的主张为好的时候,慎子建议同时采纳子良、昭常和景鲤的意见,并且进行了综合部署,楚襄王同意了他的策略。
D.秦国派五十万大军压境,并指出了齐国的不仁道和不正义,直接致使齐国收兵,楚国于是维护了国土的完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
(2)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
5.齐王派人来楚求取东地,楚襄王最终采用了哪些计策来应对?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说之。汗明欲复谈,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汗明憱焉曰:“明愿有问于君而恐固。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春申君曰:“先生过矣,臣何足以当尧!”汗明曰:“然则君料臣孰与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终言之。君之贤实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