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880字。
文言文专题训练-----汉书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才,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即日引军分行,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入康居东界,令军不得为寇。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谕以威信,与饮盟遣去。由是具知郅支情。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郅支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楯为前,戟弩为后,昂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射杀之。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初,中书令石显尝欲以姊妻延寿,延寿不取。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与汤。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立出吏士,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既至,论功,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
(节选自《汉书•陈汤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B.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C.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D.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在文中指被推举,它和“察”一样,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西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本文中郅支单于领导的匈奴即在此列。类似的称呼还有“蛮、胡、戎”等。
C.“屯田”,是指汉代以来历代政府利用地方驻军或招募农民开荒种地,以取得军饷。
D.“稽首”,是古代一种跪拜礼,行跪拜礼时,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
3.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帝下诏让诸侯举荐茂才,张勃举荐了陈汤。在等待安排职位期间,陈汤的父亲突然去世。做官心切的他没有按惯例奔丧回家,被人检举不守孝道,张勃也受牵连被削夺二百户的食邑。
B.陈汤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好立奇功。他冷静分析匈奴局势后,鼓动甘延寿抓住时机当机立断。甘延寿非常认同,与陈汤一起假传圣旨征调城郭各国军队和车师戊己校尉屯田的士卒。
C.陈汤、甘延寿带领军队分道进发,途经赤谷、乌孙,进入康居后秘密召见康居的贵族屠墨,和他歃血为盟,并通过他详细地了解了郅支单于的情况。
D.在与匈奴作战过程中,甘延寿、陈汤命令军队听到鼓声都逼近城下,从四面包围城池并各自把守自己的阵地,最终经过勇猛作战,取得胜利,建立了不朽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
(2)上立出吏士,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