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280字。
23 狼
课文评点及说明
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其中第一则写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住吊死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将爪子伸进去,结果被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本文写屠夫与狼斗智斗勇,以刀劈狼首,击毙两狼的故事。文章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并预示了狼的必然下场。阅读时,要体会人狼相斗中屠夫(人)的勇敢、聪明和睿智。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以上为第一部分,是故事本身。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作者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
此为第二部分。肉尽、剩骨,为情节的开展埋下伏笔。

惧,对狼的本性缺乏认识。
投、复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
并驱如故,狼贪得无厌。
窘、恐,被迫御狼。其,指狼。
其,指麦场。
奔倚、持刀,迅速占据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麦场是斗争的转机。其,指柴草堆。
径去,另有图谋;犬坐,牵制屠户。其,指狼。
暴起,当机立断;刀劈,敢于斗争。
以,用。之,指狼。
以,用来。其,指屠户。
其,指狼。乃,才。悟,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认识。
以,用来。
对人的聪明睿智有了本质的认识。

本文篇幅短小,但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借助于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了形象。在文中,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展开,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性格的变化过程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对狼的本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顾”“奔倚”“弛”“持”等动词,恰切地展示了屠户认识提高的过程以及准备抗争的动作,“暴起”“劈”“毙”等动词表现了屠夫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关于练习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什么地方?
文章写屠户的勇敢聪明,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作者对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语在说狼,实则夸人。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夹击。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回头看。
3.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放下。
4.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指打洞。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睡觉。
三、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此题为开放性练习,既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又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思考和写作。
教学建议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先讲一遍,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分组分角色等),铭记于心,然后仔细揣摩语言。
二、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认识屠户性格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明确人的智慧胜于一切的深刻道理。
三、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用法,如“故、前、敌”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辨。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白热化的转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玩味。
有关资料
一、作者及《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 字留仙, 别号柳泉, 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 从小热衷功名, 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 名震一时。 但此后屡试不第。 31岁时, 他迫于家贫, 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 整天和“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文》)的应酬文字打交道, 大违素志, 次年辞幕回乡。 此后主要是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 直到70岁才“撤帐归来”。 这40年间, 他一面教书, 一面应考, 终究还是个穷秀才。 71岁他才援例出贡, 4年后便死去了。 穷愁潦倒的一生, 使他能接近和熟悉劳动人民, 同情他们的疾苦, 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 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 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也是他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 “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 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有的揭露封建官府的黑暗, 有的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病, 有的表现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 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但其中也夹杂着封建伦理和因果报应思想。 《聊斋志异》的语言简练, 描写细腻, 人物形象鲜明, 故事情节生动, 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二、《狼三则》中的第三则
一屠暮行, 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 令不可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