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380字。
文言文阅读专题
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昔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孟彻乎?”盖损上而归之于下,则忤于耳而不合于意,遂逆而不用也。有若岂不知阿哀公之意,为益国之义哉?夫君子直道而行,知必屈辱而不避也。故行不敢苟合,言不为苟容,虽无功于世,而名足称也;虽言不用于国家,而举措之言可法也。
故殊于世俗,则身孤于士众。夫邪曲之相街枉挠之相错正直故不得容其间谄佞之相扶谗口之相誉无高而不可上无深而不可往者何以党辈众多而辞语谐合。
夫众口毁誉,浮石沈木。群邪相抑,以直为曲。视之不察,以白为黑。夫曲直之异形,白黑之殊色,乃天下之易见也,然而目缪心惑者,众邪误之。
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邪,以鹿为马也。”高曰:“乃马也。陛下以臣之言为不然,愿问群臣。”于是乃问群臣,群臣半言马半言鹿.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其目,而从邪臣之言。鹿与马之异形,乃众人之所知也,然不能别其是非,况于暗昧之事乎? 群党合意,以倾一君,孰不移哉!
人有与曾子同姓名者杀人,有人告曾子母曰:“参乃杀人。”母方织,如故,有顷复告云,若是者三,曾子母投杆瑜垣而去。曾子之母非不知子不杀人也,言之者众。夫流言之并至,众人之所是非,虽贤智不敢自毕,况凡人乎?
鲁定公之时,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行相事。罢会,定公拘于三家,陷于众口。不能卒用孔子者,内无独见之明,外惑邪臣之党,以弱其国而亡其身,权归于三家。然定公不觉悟,信季孙之计,背贞臣之策,不亦惑乎!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郭日月也,非得神灵之化,罢云霁翳,令归山海,然后乃得睹其光明,暴天下之濡湿,照四方之晦冥。
(节选自陆贾《新语•辩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夫邪曲之相衔/枉烧之相错/正直故不得容其间/谄之相扶/口之相誉/无高而不可上/无深而不可往者何/以党辈众多/而辞语谐合
B.夫邪曲之相衔/枉烧之相错正直/故不得容其间/谄之相扶/口之相誉/无高而不可上/无深而不可往者何/以党辈众多/而辞语谐合
C.夫邪曲之相衔/枉烧之相错正直/故不得容其间/谄佞之相扶/谗口之相誉/无高而不可上/无深而不可往者/何以党辈众多/而辞语谐合
D.夫邪曲之相衔/枉烧之相错/正直故不得容其间/谄佞之相扶/口之相誉/无高而不可上/无深而不可往者/何以党辈众多/而辞语谐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白黑之殊色”与“虽世殊事异”(《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殊”字含义相同。
B.“以倾一君”与“辄倾数家之产”(《促织》)两句中的“倾”字含义相同。
C.“言之者众”与“焚百家之言”(《过秦论》)两句中的“言”字含义不同。
D.“令归山海”与“自牧归黄”《诗经•静女》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哀公询问有若国用不足该如何办时,有若提出的对策,对国用有所减损而使利益归之于民,不符合哀公的意图,哀公没有采用。
B.赵高骑的到底是鹿还是马,秦二世和赵高观点并不一致,在询问众多臣子后,二世信从了大臣的言论,不敢再坚持自己的判断。
C.曾参的确没有杀人,但是有一个和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便有人多次去告诉曾母曾参杀人了,曾母就不再坚持自己的看法。
D.鲁定公不能最终任用孔子,是因为他自已没有独见之明,又受到奸邪之党的迷惑,以致落得国弱身亡、大权被三家所夺的下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故行不敢苟合,言不为苟容,虽无功于世,而名足称也。(4 分)
(2)鲁定公之时,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行相事。(4 分)
1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3 分)
安徽省滁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辅国素微贱,虽暴贵用事,上皇左右皆轻之。辅国意恨,且欲立奇功以固其宠,乃言于上曰:“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谕不能解,不敢不以闻。”上泣曰:“圣皇慈仁,岂容有此!”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