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77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生
——巴金写意
李辉
巴金这样说过:
“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
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横溢的生命。”
巴金一生探索着生的意义。他用笔,用一点一滴的身体力行,用人格的自我塑造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一步一步向自己确认的人生目标走着。
巴金把母亲称作“我的第一个先生”。母亲教他爱一切人,不管他们贫或富;母亲教他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母亲教他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仆人•....•在巴金记忆中,母亲永远对他温和地微笑,让他感受爱的温暖。
对生命意义的最初教育来自母亲。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系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爱是根底,一切关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都由此展开。
1937 年的美丽的西湖,一条小船上坐着几个焦虑的男子。此行不是为了欣赏美景,而是为营救一个姑娘。几天前,巴金在上海收到姑娘的求救信。信中说,她读了巴金的作品,离开了家庭来到杭州,投奔一位亲戚。谁知她发觉这位亲戚却与庙中的和尚私下串通,她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她希望巴金假装她的舅舅来搭救她。
巴金一直想用作品温暖读者,一直希望把心交给读者。他没有想到,这一次,他会在现实生活中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向一个弱女子伸出援助之手。
“假舅舅”成功了。他们一行人带着那位姑娘回到上海,把她交给了另外一位亲戚。他在用行动体现从母亲那里接受的教育: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他为此而问心无愧。
“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从母亲那里,从卢梭那里,从克鲁包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中巴金把生比作水流,这股水流以及在它的途中射出的种种水花都会不停地向大海流去。这一比喻新颖贴切,形象地表述了生之目标的内涵。
B.文本一中三十年代巴金创作了著名散文《鸟的天堂》,巴金意在将自己对人类的爱推及自然与动物,有意识地把爱的主题贯穿到全部的创作实践中。
C.文本二中巴金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改变,从那时起,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世界出现在巴金的梦中,并且再也没有消失。
D.文本一中介绍了巴金与学生们的两次谈心会,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文本二中介绍冰心谈巴金跟谁都说真话,分别侧重表现巴金的执着与真诚。
7.下列对文本一中母亲教育巴金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母亲是一位永远对巴金温和地微笑着的富有爱心、深明大义之人,她教育巴金要爱一切人,不管他们是贫还是富。
B.对生命意义的最初教育来自母亲,巴金把母亲称作“我的第一个先生”,母亲的教育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C.巴金从母亲那里接受教育后,曾扮演“假舅舅”向一个弱女子伸出援助之手,用行动帮助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
D.巴金认为生命在于付出,让每颗心都得到温暖。仅从母亲那里他就学会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谛和体现生命的价值。
8.文本一标题为《生》,请结合文本一分析巴金对“生”的理解。(6 分)
9.文本一引用巴金自己的话,文本二引用陈思和以及冰心对巴金的评述,请分析这三处引文的作用。(6 分)
安徽省滁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个平淡的早晨①
巴金
杜大心走出弄堂门,太阳已经升起来,天空罩着一层薄雾,不过街中的景物还模糊可辨。他信步走到十字街头,忽然停了脚步。他这时才明白他并没有一定的目的地,究竟走哪一条路呢?自己一时也不能决定;不过他有一个思想,就是不到昨天看见汽车碾死人②的那条街去。他站在十字街头向四面茫然望了望,选取了右边的一条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