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90字。

  第一单元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
  3.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社戏》2课时
  《回延安》2课时
  《安塞腰鼓》1课时
  《灯笼》1课时
  1.主题延伸
  本单元的课文以民俗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节日习俗,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2.授课技巧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快速阅读和朗读,学生在反复诵读时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品味语言,从而体会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至爱真情。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回延安》是一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作者通过间接或直接抒情,表达了对延安的炽热情感。《安塞腰鼓》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灯笼》是一篇散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1 社 戏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分析人物的性格,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1.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知识链接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