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220字。

  文言文阅读(二)朗读与翻译
  复习目标
  1.复习文言文的朗读与翻译,掌握文言文朗读停顿和句子翻译的方法。
  2.正确的朗读文言文,准确的翻译文言句子。
  基础存盘
  一、要点概览
  二、知识归纳
  一、文言文的朗读
  考试中,文言文的朗读往往是用朗读节奏,也就是文言文的断句来表现的。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知识点一:断句的原则
  文言文断句应遵循“两个原则”: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按结构和句意划分)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1)今 / 天 下 / 三 分 。(《出师表》)
  “天下”是一个词,“今”“天”不能连读,“天下” 不能断开。
  (2)忠 之 属 也 ,可 / 以 一 战 。(《曹刿论战》)
  “可以”古今异义,是两个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
  2.意义原则:
  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1) 刻 / 唐 贤 今 人 诗 赋 / 于 其 上。(《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2)但 少 /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记承天寺夜游》)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闲人如吾两人者”是定语后置,意思是“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能断开。
  知识点二:断句的方法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问 / 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
  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特殊情况:
  (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
  (2)“也” 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后不能断句。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
  如:(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1)其一/犬坐于前。
  (《狼》)②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①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
  ②中的“山”修饰“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曰”“云”“言” 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如:(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咏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