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70字。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练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B.且焉/置土石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A.博学而笃志 B.一怒而诸侯惧
C.康肃笑而遣之 D.环而攻之而不胜
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的目的是衬托愚公移山的艰难。
B.选文第二段中将愚公与愚公之妻对移山的态度进行对比,说明愚公不愚,其妻不智。
C.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是为了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D.文章最后采用神话式的结尾,反映当时的人们渴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课内文言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孟子》一书是_____学派的著作,孟子是_____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6.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或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戴帽子)
C.与民由之(遵从) D.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
7.下列各项对选文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孟子对景春的观点先驳后立,给人无懈可击之感。
B.选文用排比句,说理透彻,彰显了孟子文章的磅礴气势。
C.景春和孟子对“大丈夫”的评价不同,是因为景春和孟子政见不同。
D.孟子对公孙衍、张仪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充满了不屑和鄙视
8.孟子把“公孙衍、张仪之道”和“妾妇之道”作比有什么作用呢?
9.如果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作为你的座右铭,请你谈谈这句话会带给你怎样的人生指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