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400字。
2023届高三2月质量检测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题画诗的出现首先促成了画与诗的融合。清人沈德潜在《说诗醉语》中说:“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遂将杜甫奉为题画诗的开山祖。查阅画史,其实早在汉代画功臣烈士像时,为表彰其功勋,存乎借鉴,题画便已应运而生。只不过当时是以“题榜”的形式存于画上,古人谓之“左图右史”。题榜可以说是题画诗的滥觞。题画诗的出现为画与诗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只是这与后来画家自己直接在画上题诗,构成画面有机的一部分,成为画家自觉的艺术追求还是两回事,像唐代卢鸿、王维那样自题自画的士大夫画家是绝少的。题画诗的真正兴盛与文人画的发展密不可分。文人画的绘画主体为既精于诗书,又擅画的文人。在宋代苏轼、米芾等文人的大力倡导下,诗画融合的艺术形式日臻绚烂多彩。
以诗入画也推动了诗画的结合。从所知资料来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的一系列作品即是以诗入画,如《女史箴图》取材于西晋张华的诗篇,《洛神赋》则是从曹植的同名诗篇演绎而成,可算是最早的诗意画。这种形式在北宋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林泉高致》中有郭熙“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的记载。最可靠的记载则是徽宗时代画院“如进士科下题取仕”,即以诗为试题来考聘宫廷画师,如出题“乱山藏古寺”,中选者画荒山中露出佛寺的幡竿而不画出佛寺,以表现藏于深山的意境。从当时的标准来看,乃是注重画家对诗的体会是否真切,画的意境能否与诗的意境融为一体。这种画与诗的结合,虽然还不是画家自题自画“诗画一体”的完全形态,但画与诗的不解之缘到北宋已经完成。
画与诗在艺术精神和创作意境上的完全融合,是诗画融合的第三个阶段。将画与诗在精神上的结合把握得最精准的,当推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几位文人书画家。苏轼以一个目光深邃、胸襟宏阔、富于哲理的诗人眼光去审视绘画,对绘画的许多卓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士人画”概念,认为绘画并不是简单地描摹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诗的品格和意境。他极为推崇王维之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绘画明确提出了一个“画中有诗”的审美标准,大力倡导诗画的融合,另如“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古来画师非俗士,幕写物象略与诗人同”等,把“无形画”和“不语诗”相提并论,完全打破了两者之间的非可比性,使之达到可以互相换位的程度,这就使绘画突破习见之樊篱,进入一种更富创造性的新阶段。
其实“诗画一律”在宋代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声音,许多文人都有类似的说法,黄良坚在《次韵子瞻子憩寂图》中称赞李公麟是“李侯有向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是说李公麟把胸中的诗,不是用诗句说出来,而是用淡墨把它画出来了。在他看来,李公麟的画本质上是诗。正是由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的极力推崇,使得“无声诗”成为后人称谓绘画的代名词。这种在本质精神上对中国诗画的把握,再加之苏黄等人在诗坛上、画坛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对诗画精神、意境以及形式上的进一步融合,起到了理论基础和推波助澜的双重作用。正因如此北宋末期徽宗画院的作品中已出现用诗、书、画共同
(摘编自腾讯网《诗画结合的中国画》)
材料二:
钱谦益认为诗、书、画具有相通性,士“未有不汲古、不攻文而可谓之善画者也”。书画不仅在具体的用笔方法上相似,更需要以学养为底蕴。这种诗书画相通的独特看法,与其诗学观念“经史结合,唐宋皆宗”和“转益多师”的主张有内在关系。他在《题桃溪诗稿》里说:“渔山不独善画,其于诗尤工。……昔之论画者,谓画之为屋木,犹书之有篆籀。”开头说的渔山为清初画坛六家之一的吴历,善画山水,曾随钱谦益学诗,随王时敏学画。
除诗与画的创作都需要学养功力外,钱谦益还认为诗与画在意境方面可以相通,好的画作具有诗歌所能表现的意境。在《又题项孔彰雁字诗》中,钱谦益看到项孔彰所绘的《招隐图》,以为此画备极山川林麓晴雨晦明之妙,又称赞项孔彰的《雁字诗》是“发之于诗,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本是画学术语,钱谦益用以形容诗歌,是为了说明此诗充分表现了画境,使人“如度雁门、遵衡阳”,仿佛亲见画中的雁行飞期,拾如“袁海叟《白燕诗》中‘月明’‘雪满’二语”,使人难分“诗耶画耶?诗中之诗,画中之画耶?”这是就诗与画在意境上的相通而言的。
(摘编自王迪《钱谦益、柳如是的书画题咏及文艺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题画诗的源头,按沈德潜的观点,题画诗始于杜甫。作者认为,实际上,题画诗应滥觞于汉代的“题榜”。
B.文章认为,顾恺之以诗意入画的一系列作品是诗意画,但它们还算不上是诗画家“诗画一体”的完全形态。
C.钱谦益认为,如果不借鉴前人经验,不攻读经史之文,就不能称得上是擅画之人,因为书画都需要以学养为底蕴。
D.在评价项孔彰的《雁字诗》时,钱谦益特意用“气的生动”这一画学术语,是为了说明诗、书、画具有相通性的道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代功臣画像上的“题榜”只是用来表彰功臣功勋的,尚不能与画面本身构成有机整体。
B.到北宋时期诗与面才达到完全脸合的程度,这取决于苏轼等人在绘画创作方面的努力。
C.题画诗在唐宋时期并不直接题写在画面上,诗画为一的观念形成后才开始出现在面上,
D.两则材料都论及诗书画相通的观点,钱谦益的独特观点要比材料一中的看法深刻得多。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诗、书、画融合的一项是(3分)( )
A.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遁形。
B.尝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
C.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D.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
4.中国画中诗画结合的过程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4分)
5.题画诗的诗与画往往要求在意境上融合为一体,请阅读下面这首题画诗,试描述画面并指出其呈现的意境特点。(4分)
题 画
[明]沈周
碧水丹山映校素,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的哥哥(节选)
陈忠实
唰——、唰——、唰——
一张粗铁丝编织的双层罗网,用三角木架支撑在沙滩上,他手握一把被砂石赠磨得明光锃亮的钢皮锨,前弓后踮着腿,从沙梁上铲起饱饱的一锨砂石,一扬手,就抛甩到罗网上,于是就发出这种连续不断的、既富于节奏而又沉闷单调的响声。
一切都显得十分简单:抛沙取石,卖石头挣钱。只需给手心喷上唾液,摸紧锨把儿,使足劲儿,出力流汗就解决一切问题了。不要精心的谋划,也不必过细的算计,只要一天三顿塞饱肚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