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00字。第四单元 诗歌
本单元安排一篇诗歌知识,五篇课文共十五首诗歌,一个单元练习。课文按古代、现代、当代的顺序排列。第一课唐诗四首,两首律诗,两首古体诗。第二课宋词三首,两首豪放,一首婉约。第三课现代诗歌三首、第四课毛泽东词两首,选的是传统名篇。第五课当代诗歌三首,选的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通过诵读、背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诗歌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理解诗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大体了解我国诗歌发展的概况。
唐诗四首
学习目的
1.了解唐诗的基本形式,学习韵文诵读,读出音韵、节奏、增强学习古代诗文的语感、文感。
2.了解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主要作品,激发学习唐诗的兴趣,多读多记,自觉接受其中积极美好思想情感的影响,提高审美能力。
课文说明
一
《山居秋暝》作于隐居时期,诗中描绘的是辋川的景色,有静有动,静动结合,充满诗情画意。
诗的前四句写新雨之后山中的晚景。
“空山新雨后”,“空山”二字点明独自索居山中,同时描绘了山的空旷静寂。“新雨后”则给人们以骤雨过后清爽舒适之感。“天气晚来秋”,点出节令和时间,紧扣“秋暝”。写出秋天傍晚山中舒适宜人的环境。
以上两句出语自然,毫无雕饰,但渗透了作者超尘隐逸的情怀。
“明月松间照”,写出山中的月色。雨过天晴,月亮出来,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大自然的优美、静谧在这时更令人陶醉了。“清泉石上流”,写出清冽的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既有景色,又有声响。
第三句是写目中所见,第四句写耳中所闻。这里景物的静态描写是十分高明的。月色、松林、山石是静态的,显出清幽和谐之美;水流是动的,发出悦耳的响声,显得空山富有生机。诗人笔下的山中,是幽静但不是死寂,是簿暮而不是暗夜,月亮的清辉在松间显得富于变化,泉水的流动活泼而富于生趣。这是一副幽静而又充满情趣的山中景物画,它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秋山中幽雅自得的心情和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诗的后四句写出山中人物的活动和诗人归隐的心情。
“竹喧归浣女”写洗衣服归来的妇女在竹林中的笑声。用“竹喧”写“浣女”足见她们心情喜悦,她们到溪边洗衣,黄昏时结伴回家,一路上有说有笑。诗人隔着竹林听到喧笑,得知浣女回家。“喧”字下得精彩,不见其人,但闻其声,既表现了浣女的说笑也表现了山中的寂静,诗人习惯于寂静,所以一有声响就感到喧闹。写出静中的动景。“莲动下渔舟”仍是写动景。一般情况下,莲叶荷花平静不动,现在莲叶荷花摇动,诗人判断这是渔舟搅动了平静的莲叶,返航而下了。
这两句写动景,用“竹喧”和“莲动”点出归女和下舟的动作,使得寂静的山林活泼而有生气,并给人以色彩绚丽之感,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的魅力,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醇厚、朴实的风尚,同时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随意春芳歇”,春芳指春天百花盛开的芳菲世界,现在花已凋零,春芳消歇了。任凭春芳消歇吧,因为诗人还有更美的秋景可观赏呢。
“王孙自可留”表面意义是王孙(指作者自己)可以留在山中。这句借用淮南王刘安《招隐士》的辞:“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留”,反其意而用之,暗喻诗人追求隐逸的心情。
这首诗写的是初秋时一场新雨之后山中清幽的景色和诗人闲适的情怀。
二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静有动,静动结合。
这首诗的三、四、五、六句都是有名的写景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的是静态之景,诗人使用光线的流转和音响来写静景,刻画出寂静中的自然动态。通过明月、石泉的形象展示出一副明净、清幽的图画,而且有音乐的声响。五、六句写动景,恰当地使用了动词“喧”,“下”这样的字眼,造成活泼新鲜的气氛。“竹喧”“莲动”是诗人的感受,“归浣女”“下渔舟”是诗人的联想,起初并未见到,足见诗人对事物观察细致,并能抓住最动人的刹那来表现。
诗中有画,富有诗情画意,也是王维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