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110字。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开学摸底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当人们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的时候,农业开始出现并成为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远古传说中很多都以农业生产为内容,伏羲氏结绳而制网,驯养鸟兽;神农氏尝百草,发明耒耜;黄帝播百谷,嫘祖亲蚕;大禹治水更是妇孺皆知,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从采集向原始农业过渡的历史,在尧舜时代,史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据说是帝舜任用后稷为农官时的命辞,其意为“粮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
  《诗经》中有关农业和粮食经济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诗经》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和百姓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景象,它盛赞了弃时农业成就为“乞于今”,即歌颂弃把经营农业的风尚传给后代,又说“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而界,陈常于时夏”充分表达后稷推广农业的功劳和继承发扬精心务农的优良传统。并认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既而国家大事之一的祭祀则直接关乎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这是周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生动体现。周为农耕郜落,因此周人对发展农业十分重视。《尚书•无逸》中载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而他的后人咸王也把每年督促农业生产作为国之大事,《周颂•噫嘻》中说:“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雏耦”周公还总结了商亡教训,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在《唐凤•鸨羽》中,借农夫之口发出感慨:“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表达了当时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正是固为当时全社会都重视农业生产,所以才出现“厌厌其麦,绵绵其鹿,载获济济,有实有积,万亿及姊,黍稷茂上,获至拄拄,积之粟粟、其崇如塘,其比如,以开百室,百室盈止”的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景象。其次“乃求千斯仓、乃未万斯箱”“我仓既盈、我庚维亿”等记载则说明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们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再次,《诗经》也有一定篇幅对人们抗击自然灾害的办法和措施进行记述。
  《周礼》认为、农业是决定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要求地方官员“遂大夫”对农业生产进行督促和检查,“以教稼穑,以稽功事”“简稼器,修稼政”。问时规定相应奖惩措施,即“见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凡庶民不蓄者祭无牲,不耕者祭无盛,不树者无椁、不蚕者不帛,不织者不衰”。对那些不尽力耕织者予以经济制栽,或者进行致治和道德的歧视,贬低政治地位。在救灾抗灾中,《周礼》非常强调政府的作用,并将荒政列为国家的大政之一,通过设置救灾管理机构,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做好灾前准备以及做好灾后的抗灾和救济等措施保证粮食正常供应。应该说,《周礼》中的粮食安全思想是对先秦时期粮食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它更加注重政府在维护粮食安全上的作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救灾抗灾举措,是粮食安全思想的雏形。
  《管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齐桓公的国相管仲的粮食安全思想。首先,他认为强国富民的根本是“强本事”,即发展农业生产,他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富”于是“积于不涠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这样,富国就有了保证。在此,他论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一是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民非谷不食”;二是增产粮食是国家财富的源泉,“积于不涸之仓,务五谷也”;三是粮食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四是粮食是衡量人们饥饱的尺度,考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首先就要进行粮食方面的调查,“行之田野,视其耕耘,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知也”。一个国家的饥饱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精神文明建设,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次,《管子》认为:“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从战略高度上来认识粮食生产和积储的重要性,把控制粮源作为治国要务来对待。第三,管仲认为:王者将财富藏予百姓,霸者将财富藏于大夫,败亡之国和败亡之家将财富藏于箱子。他依据市场粮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涨落,灵活操纵实物与财富的演变、聚散,实现藏富于民、平抑粮价和平衡社会矛盾的战略意图。第四,《管子》说:“国出于谷,轨国之篦,货币乘马者也”认为国家政策是以粮食为基础制定的,而国家政策得以实现的手段,则有赖于货币政策的运用。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使全国用以购买粮食所需的货币量与全国陆运粮食产出量大小成正比,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达到控制粮食供求、价格涨落的目的。第五《管子》称:“谷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仆壹。”说明管仲始终把粮食作为万物的主宰来看待,惟国脉民生所系,在增加粮食供给的同时,注重粮食储备的调节作用,建立了粮食分级储备制度。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提高粮食价格来解决农民生产与收益失衡的问题,以稳定粮食生产。第六,为了发挥齐国粮食优势,疏通剩余粮食流通渠道,调节国内粮食价格,管仲提出在国外粮价低时,要提高本国粮价,国外粮价高时,要适当降低本国的粮价,这样就能掌握粮食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发挥粮食储备优势,同时,他还积极拓展海外贸易,通过渤海与燕国进行海上粮食贸易。管仲的粮食致策从粮食生产、粮食储备、货币粮食流通等方面做了充分论述,无疑成为后世历朝历代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参照,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独具特色的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材料二:
  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频率高发,难以预料,为了加强防范,保障百姓日常生活的粮食需要,自夏朝起就产生了仓储制度。长期以来,仓储制度在各朝各代都成了一项重要的制度,以此来储备粮食物资。在战乱频繁时期,仓储制度也满足了国防需要,捍卫国家主权领土不受侵犯。到了周朝,仓储的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立国,所以古人在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时,就已经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 《管子》中蕴含的粮食安全思想,强调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为当时齐国富国强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C. 宋朝仓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仓本来源多样,依靠仓储制度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D. 宋朝乡村中设置有义仓、社仓、永利仓、续惠仓等,为乡村百姓生活提供保障,可视为当时的一种惠民政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经》中的一些诗句可知,在周朝时仓储问题就得到了当时奴隶主贵族们的高度重视。
  B. 《周礼》中的举措虽然不能明确惩罚那些惰民,但却能提高耕织者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C. 宋朝突破了其他朝代仓储多为城市服务的局限,这是宋朝仓储制度的一种创新性的发展。
  D. 仓储制度在宋朝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为当今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对粮食问题重视的一项是(   )
  A. 从公元前270年至公元前214年,秦国先后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水利工程。
  B. 文献记载,汉唐宋明清历代帝王会选在春耕之前率文武百官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礼”。
  C. 宋朝不限制“土地兼并”制度,也逐渐打破市与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
  D. 元世祖重视“藏粮于技”,授命大司农搜集天下农桑之书,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布天下。
  4. 《诗经》《周礼》《管子》三本古籍对粮食问题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5. 材料二从哪些角度介绍了仓储制度的有关内容?请简要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姜氏胡辣汤
  森林
  ①在隐阳城,人们的早餐大多是胡辣汤。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配上葱花,淋上香油,再加点儿醋,一碗下来,让人满头冒汗,赶走早晨的清冷。
  ②外地人到此,都会慕名品尝胡辣汤。而品尝之后,觉得这汤太咸、太辣、太烫,就很是疑惑当地人为何单好这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