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88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省九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之德”,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表述被世人认为是伦理学“金律”的标准表达。其次,是比“金律”次一等的“君子之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银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肯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否定的层面推己及人的过程。二者相比,肯定性“金律”要求人们积极、主动、自觉地做好事。“银律”只是要求人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这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消极的,比较容易做到。
  圣人、君子层面的道德律,并不适用所有人际关系的协调,所以孔子并没有教条式地要求人们据此去做,他认识到金律与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子贡赎了奴隶而不取金,孔子却批评他“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救了溺水者,被救者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却称赞了他,因为“鲁人必多拯溺者矣”,这就引出了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凡人之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认为是孔子道德思想的第三个层次,即道德“铜律”。铜律的行为原则虽然是非道德的,然而这个非道德律也有积极作用,因为这一原则是对反道德行为的抵制。这句话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这段话的上下文来解读,孔子针对“以德报怨”而提出了“以直报怨”,表明了他对“报德”与“报怨”的不同态度,说明他对于突破道德底线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严厉谴责的。因为“以德报怨”固然是值得称赞的道德修养,但它一旦付诸行动危害就甚大,小人做起坏事就可能变得肆无忌惮,法律惩恶的理由就不充足了,所以孔子坚决反对。
  (摘编自关多义、张民省《论孔子“直”性思想的法学意蕴》)
  材料二:
  “以直报怨”的“直”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也是两千年来很多学者至今争论不休的话题。首先,历史上的权威学者一直把“直”作为“正直”或“大公”来解释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对“以直报怨”的注释是:“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
  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推己及人”的金律与银律,区别在于“主动”还是“被动”。
  B. 举子贡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不会教条式地要求人们效法金、银律。
  C. 孔子称赞子路“受牛”,是因为他的行为吻合“凡人之德”。
  D. 孔子坚决反对“以德报怨”,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而无礼则绞”句中的“直”,指的是“人天生的直性”。
  B. 孔子认为面对别人的“怨”时,不能再退缩,而应“以怨报怨”。
  C. “已所不欲,先施于人” 铁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价值规律。
  D. 铁律完全是非理性博弈,不利于一切社会的安定和有序。
  3. 下列对道德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律较银律而言,境界更高,在于其要求人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做好事。
  B. 银律是从否定的层面只要求人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具有被动性、消极性。
  C. 非道德的铜律行为有积极作用,这缘于它对反道德行为的抵制。
  D. 铁律是后人根据“银律”的逻辑推理出来的,并与之如出一辙的反道德律。
  4. 为了分析出“以直报怨”之“直”的内涵,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加以论述的?
  5. 请试分析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在联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为了论证孔子不会教条式地要求人们效法金、银律”错误。举子贡事例是为了论证“金律和银律有时不太具备现实可行性和现实价值”。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应‘以怨报怨’”错误。孔子提出“以直报怨”。
  江西省上饶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