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69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比如“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表情、动作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从时间方面而言,文字的目的是帮助人的记忆。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记忆力不够时就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活,整天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录、通信簿。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人在熟人和熟悉的地方中长大。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在这种社会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任务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决胜时刻。在这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面前,文学没有缺席,也不能缺席。如何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费孝通先生在论述“文字下乡”的问题时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显然,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字是为解决人和人接触的阻碍,虽然在面对面社会中容易引起误会,但并不多余。
  B.材料一认为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语言已经不能帮助我们记忆了,所以从语言变到文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C.材料二认为作家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实事求是,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
  D.中国当代文学受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已失去了标准、体统、深邃和辽阔,这需要我们特别警惕。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第一段提出了观点,后面的段落分层谈及新时代乡土中国的书写原则。结构清晰,层层递进,论证有力。
  B.第二段从村民的流动削弱了传统聚落的凝聚力,农民开始排斥传统束缚来说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变化。
  C.第三段用革命老区的例子,论证了文学要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家要以文学观照现实,才能讲好乡土中国故事。
  D.第五段用对比论证,突出了近年来乡土文学出现的诸多问题,批评了一些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没能抓住新乡村发展变化的主轴。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并且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人们也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B.新时代的乡土文学,要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因为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坐标原点,能反映出乡土社会的变化。
  C.脱贫攻坚使得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新气象、新风尚、新人物,乡土文学应该着力开掘这种历史性巨变。
  D.要做好“文学下乡”,必须要正视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最重要课题。
  4.材料二中两次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话,分别有何作用?(4分)
  5.“文学下乡”如何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四川省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蜀绣源于蚕丝。蚕丝织成丝绸,方有在绸缎上作画的蜀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蜀地有古蜀王蚕丛氏教民养蚕。建基于丝织品上的蜀绣是四川地区盛行的刺绣工艺,这项纯手工技艺起于周,兴于汉,盛于唐,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先将颜色涂在肌肤上,称“彰身”,进一步刺在身上则称“文身”。发明衣饰以后,先是将颜色画在衣饰上面,后来发展成用针将彩丝绣在衣饰上,刺绣由此而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