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390字。

  保密★启用前
  湛江市2023年普通高考语文测试卷(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从道家《庄子》起就十分重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像《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里的申徒嘉,这些丑的形象形貌粗陋怪异,但被庄子以“齐美丑”的思想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确,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以“道”“气”为核心的本体论视万物为一体,事物无论美丑皆“通天下一气耳”;另一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诗性思维重视感性,多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对人的非理性精神要素有相当程度的重视。因而中国文化显现出美丑兼审的特点。所谓的美丑是主观的情意和想象力赋予的对象。概括来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两个重要观念:
  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宝玉挨打》,写宝玉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而“茫然不知何往”。宝钗到王夫人处道安慰,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冷冰冰的话,正反映出宝钗灵魂深处的冷酷无情。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薛宝钗的冷漠,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唐代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这种以丑衬美的认识早于西方近千年。
  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这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其效果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想象的对象,它的内容会引起人们道德伦理的批判,而形式却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这里的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0页) 
  化外表丑为心灵美的,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很多例子。《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唐成,形象极丑,但他立下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做官宗旨;在审案时,他与诰命夫人斗智斗勇,终将其绳之以法。观众透过其丑陋的外表,看到的是他的勤政、爱民、清廉、机智、不畏强权等美好本质,不由对其产生喜爱、尊敬、赞佩的情感,以至完全忽略了他的外表丑,甚至从中获得强烈的审美快感。
  化对象丑为作家美的也很多。比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都是以善的标准批判丑,以审美的标准欣赏艺术形式,从而体现作者的崇高价值观。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一类化丑为美的作品始终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即感官丑到升华的美。
  (摘编自刘卿莉、徐冉《浅谈“丑的美学”》)
  材料二:
  书写极美是文学之当行本色,书写极丑则反映了追求谐谑的恶趣味。北京大学所藏西汉竹书中,有一篇名为《妄稽》的俗赋,可以证明极美、极丑的书写,可能在汉代相当流行。
  赋中,容貌德行俱佳的名族少年周春,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妄稽为妻,而妄稽的丑恶触目惊心,令人不敢直视:“妄稽为人,臂天八寸,指长二尺,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特意创造支离疏、申徒嘉等粗陋怪异的形象,旨在强调对于美与丑,审美态度应该是兼审,尤其是对丑的事物,要使之升华为美。
  B.材料一引用“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使读者对宝钗的心灵世界之丑产生了真切感知,进而对宝玉之美也就能体会得更为深刻。
  C.《妄稽》从外在与内在两个角度对妄稽进行了描写,从外在说,她容貌丑陋,几乎是一个全无人形的怪物;从内在说,她则既妒且悍。
  D.无论是曹植摹写美人的《洛神赋》还是赵洽书写丑妇的《丑妇赋》,都是赋体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出文人的才华,还给读者带来了愉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作品中丑的形象能引发人的审美快感,此时的丑不是现实丑,而已成为艺术美。
  B.《燕歌行》以“美人帐下犹歌舞”贬斥主将恣意享乐,是化对象丑为作家美的作品。
  C.汉代的文人们对通过书写极美与极丑的人物来创造谐趣、娱乐读者的写法情有独钟。
  D.《小二黑结婚》中的“擦着粉,穿着花鞋”的老太婆三仙姑,同样呈现着艺术之美。
  3.下列对材料的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由《庄子》谈起,进而论及古代哲学,引出了对中国文化中美丑兼审特点的论述。
  B.材料一第二段提及《宝玉挨打》和刘禹锡的诗句,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方法。
  C.材料二把妄稽与虞士进行了外貌与品行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使她们的丑与美更为突出。
  D.材料二运用了“可能”“恐怕”“几乎”等表意不太肯定的词语,使语意的表达十分严谨。
  4.《妄稽》对妄稽之丑的描写,不合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化丑为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5.《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可以较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关于美与丑的重要观念,请联系材料一,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回答。(4分)
  语文试题   第3页(共10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仇(节选)
  汪曾祺
  旅行人很想去看看和尚,和尚,你想必不寂寞。旅行人的手轻轻地触到自己的剑。和尚,你敲罄,谁也不能把你的罄的声音收集起来吧?你的禅房里住过多少客人?在你这里度过了今夜,明天我就要走了。
  饿,渴,饱餐,得饮,之前的一天天的疲倦和疲倦的消除,各种床,各种方言,各种疾病,你一一把它们忘却了。你不觉得失望,也没有希望。你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