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题,约14950字。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上册)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甚嚣尘上。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其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人民日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地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可以相互交织,但并非完全重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全球化”成为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是因该论调脱离了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固有的文化传统。
B.否认文化差异,推动文化趋同,不仅会泯灭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还会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C.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文明间的矛盾冲突与对话交流都是形成新文化格局必不可少的途径。
D.全球化的时代中,人们开始寻找跨文化的共同价值和评价标准,这不可遏制地造成地域文化特质的丧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只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它并没有成为生活中的真实现象。
B.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成为消费主义的拥趸。
C.材料二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下,文化间的交融和文化的多元化现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D.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难以避免,地域文化想要健康发展既不能抛弃文化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
3.下列不属于文化“濡化”现象的一项是( )
A.唐时长安成为国内外的政治文化中心,域外音乐传入中原,唐《十部乐》中八部来自国外,并为唐代社会各阶层接受。
B.日本以《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拿破仑法典》为主要法律渊源,编制本国《民法典》,结合日本社会实际进行多次修改。
C.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九叶派的诗人尝试以古典诗词传统去消化融汇西方现代诗艺,孕育了他们别具一格的现代诗风。
D.2012年春节,时任英国首相的大卫•卡梅伦用汉语说“恭喜发财”,向在英国、中国以及全球的华人发出新春的祝福。
4.材料一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两则材料对“文化全球化”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