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690字。

  2023长宁初三一模语文
  一、古诗文(一)默写与运用
  1.南朝四百八十寺,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江南春》)
  2.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3.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4.中秋之夜,小新特别想念远在异地支教的妈妈,他借用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向妈妈表达了想念和祝福。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9题【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仲淹)服除①,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馀言,王曾②见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遂除馆职。顷之,冬至立仗③,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④,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公众号:.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⑤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断无以应。
  (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服除:指服丧期满,②王曾:北宋名相、诗人。③立仗:设立仪仗。④章献太后:即章献明肃太后。仁宗即位,曾垂帘听政。⑤明公:此处是对曼殊的尊称。
  5.【甲】文节选自范仲淹所写的________(篇名)。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舍不荐(    )(2)殊丛之(    )
  7.解释【甲】文中的画线句。
  微斯人,吾谁与归?
  8.【甲】文中范仲淹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这一政治抱负在【乙】文中的具体表现是(1)________;宁肯得罪权贵,也要上书直言,不献媚于章献太后;(2)________。
  9.【乙】文中晏殊“大惧”“怒责之”这些表现背后的想法是否符合【甲】文所阐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请作简析,
  二、现代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
  警惕语言的陷阱
  徐默凡
  ①对于有很大概率终生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对语言之美、文学之魅是充满了向往的,但我却要说一说语言的三个陷:“强行分类”“隔膜体验”和“以形害意”。
  ②比如我问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就要想出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热情、敏感、聪明或者大大咧咧等等。与此同时你就对自己进行了分类,“你”成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与他人迥然不同的细微之处就会被这个语词抹杀,存在是混沌一体的,语言却是一个个的孤立符号,于是语言就必须把描述对象逐一分割。
  ③________语言的这种范畴化作用能使世界结构化、条理化,________也让使用者踏入强行分类的陷阱:我们会忽视世事的纷纭之处,过滤生活的细碎感动,被语言概念绑架,变成一个粗线条的人。最近的流行语中,有一个“内卷”,有一个“躺平”,我经常被问到是应该内卷还是躺平,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已经陷入“强行分类”的陷阱了,人生的应对之策是多样的,情绪也是复杂多变的,为什么要用“内卷”或者“躺平”来贴标签呢?其实一旦用语言表述,再怎么复杂也已经把自己限定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回到事物的复杂性之中,一事一议。
  ④又如你到某地之前,恐怕已经在网上做了详细攻略,掌握了很多描述该地区景点的精致词句。这些词句能帮你打卡、拍照、发朋友圈,但无疑也会把你幽微的切身感受隔绝在外。所有的语言都是陈词滥调,因为语言是一种公共媒介,依靠约定俗成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而约定俗成的东西只能是一个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