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4510字。
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5000年大浪淘沙,各民族流传下来的“非遗”如熠熠星辰,璀璨生辉。说的唱的,练的用的,吃的穿的……历代祖先的智慧,师徒的心诀,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非遗”不仅体现中国智慧、承载中国价值、凝聚中国精神,还在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被广为欣赏、广泛传播。截至2019年9月,我国已有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居世界第一。可以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推动世界各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迄今已有178个国家成为缔约国。中国是履行公约义务的“优等生”,自2004年加入该公约以来,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备受世界瞩目,许多“中国经验”更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随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颁布实施,多个省市自治区也相继颁布出台了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中国的“非遗”保护法律体系和工作机制更是日趋完善。
社会关注让“非遗”成为全民热词。“铁树银花落,漫天星辰开。”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热播,“打树花”等非遗技艺刷爆了朋友圈,火晶柿子、水盆羊肉成了爆款“非遗”美食。“90后”和“00后”们也从追星、追剧,到最后追着“非遗”看。《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本草中国》等纪录片也一部接一部,口碑和热度不减。观众们一起看见“非遗”、聆听“非遗”、触摸“非遗”、品味“非遗”。影像的使命已不仅是展现与还原历史文化亮点,更要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传承意识。
“科技改变中国”,科技也让“非遗”在新时代下流光溢彩。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通信、互联网、高铁航空等科技领域核心技术的发展,为“非遗”带来了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非遗”走出国门,不仅为世界各地民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更突出展示了我国在“非遗”保护、传承、实践和发展中的丰硕成果,彰显着古老中国深厚的文化基因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取材于蒋波、韦衍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宝贵遗产成为世界级的“非遗名片”,不仅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
2020年12月,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被列入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
A.针灸 B.二十四节气
C.蒙古族的长调呼麦 D.泰山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B.我国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取得的许多“中国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C.多省市自治区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D.原本追星、追剧的“90后”“00后”们,最后追着非遗看,体现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送王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王船”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和中国哲学的理念。
B.“送王船”仪式盛大、意涵丰富,彰显着中华文化独有的平和、包容与力量。
C.“送王船”生动地诠释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理念。
D.“送王船”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交融的见证。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烤鸭、皮影戏等艺术形式,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B.《本草中国》等纪录片以影像的方式展现与还原了历史文化亮点。
C.古老的太极拳蕴含着中华文化基因,是世界级的“非遗名片”。
D.“送王船”是民间交往的纽带,对它的保护应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上。
5.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简要说明中国“非遗”为何能够绽放绚丽的光彩?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