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740字。
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认为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他的“诗画一律”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感情率真。苏轼在很多诗文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苏轼特别推崇陶潜,就因为陶诗情真:“渊明独清真,谈笑过此生。”其二,意境清新。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苏轼用“境与意会”概括意境的含义,认为诗歌应有清新的、超尘脱俗的意境。
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琢的“天工”的实质。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道”或“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摘编自文师华《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
材料二:
如果就东坡的词学观念而言,“词体之尊,自东坡始”的判断似失之过率。事实上,东坡是轻视词体的,他认为词乃“闲居之鼓吹”的“小词”观,与陈世修谓冯延巳填乐府新词以“娱宾而遣兴”的观点实无很大区别。只是轻视词体的他并不排斥填词,尤其在词已经渗透到官僚文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时候。而从东坡不满柳永词俚俗但又独赏其“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B. 一些诗好奇务新,或者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文章要“以体用为本”。
C. 苏轼词风趋向清旷,因为他对人生持旷达态度,承认悲哀存在的普遍性并以此否定对悲哀的执着。
D. 北宋的词坛总体上是为侧艳之词所笼罩的,苏轼的词学审美理想与当时流俗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的“诗画一律”认为绘画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满足于摹写物象,就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B. 苏轼认为诗画有共同美学标准,只要出自“天工”者,有着创作者的个性,就能给人以清新之感。
C. 庄子不事人工雕琢的“天工”的美学思想对苏轼影响很大,使得苏轼以此作为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D. 苏轼词学审美理想在当时“鲜与同调”,是因为人们对词之体性的认识大多仍囿于所谓“本色”论。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的一项是( )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4. 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与词学审美理想有何共同点?他是如何达到这种美学境界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家喜欢马梳理
刘建超
大家喜欢马梳理。
马梳理病了,住院了,说是胰腺有毛病。男怕胰腺女怕肝,都说男的胰腺出现病变,那问题就严重了。
马梳理的病房住着四个病人,要是没有马梳理的嘴在吧唧,那就是一个死静,连呼吸声都听不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