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70字。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识记重要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篇课文的说明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反复诵读中初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文本赏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科学精神强调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正如《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记载的那样,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正是秉承科学精神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不断推进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
二、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作品:
关增建,男,1956 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1990 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1992 年初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 年破格晋升教授,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2000 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
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出版著作6 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各一次,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一次,其他奖项多种。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曾两度介绍其计量史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贡献:和丘光明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
2、写作背景:
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在20世纪初,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康奈特建议用“科学与学术”的提法来兼顾两者,希望在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正是科学史。《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为《科学史十五讲》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的一章,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是一篇普及天文学知识的科普性文章。
3、题目解读
“天文学上”框定了争论的范围,“旷世之争”点明了争论时间之久,“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