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110字。
呼和浩特市2022级高一年级质量监测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进行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改动)
材料二:
〔嘉兴11月4日电〕“39”“25”“11”——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新埭镇星光村,村书记许强自豪地向记者举出三个数字:2017年星光村在平湖市法院涉诉纠纷39起,2018年下降到25起,2019年至今只有11起。
星光村涉诉纠纷走起了“下坡路”,靠的正是平湖近年来探索推广的“无讼”工作——调和息讼,就地化解矛盾。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不仅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矛盾纠纷产生,更推动了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需要人们牢记传统规则,对于外在的人与人的关系规则,行为者应当不问缘由地熟习,内化成为一种习惯。
B.乡土社会中,当有人越出规矩时,就需要调解。调解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由乡里负责实施,教育过程主要动用道德、伦理观念。
C.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遵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这种秩序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无讼”理想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现实。
D.法治社会强调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而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权利意识相对薄弱,更多的是施行教化调解纠纷,用意大多在于以儆效尤。
2.依据材料二、三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星光村涉诉纠纷案件数从2017年的39起到2019年的11起,涉诉纠纷案件数连续三年下降,原因是平湖市近年来探索推广了无讼工作。
B.浙江平湖“息事无讼”的成功做法,可以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这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
C.推行现代司法制度,能帮助人们树立法治思想、权利意识,改变其诉讼观念,因而能“设置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纠纷。
D.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不断健全,各种非诉解纷手段充分发挥作用,让一些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成为可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与“无讼”无关的一项是(3分)
A.《新唐书》中记到“愈闻恶之,乃上表。表人,帝大怒。”唐元和十四年,韩愈因为谏迎佛骨,激怒了皇帝,被贬到潮州。
B.清代李汝珍的长篇小说《镜花缘》中写道:“据小子看,争讼一事,任你百般强横,万种机巧,久而久之,究竟不利于己。所以《易经》说:‘讼则终凶。’世人若明此义,共臻美俗,又何争讼之有!
C.《儒林外史》中“族长严振生,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乡约,即乡中小吏,主要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等。
D.孔子指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德政使人们富足,用礼教使人们知耻,人们就会自我约束,走上善道。
4.材料一与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样,运用了多种相同的论证方法,请指出两种并简要说明(4分)
5.乡土社会的“无讼”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在现代法治社会具有哪些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烧火工
刘慈欣
萨沙站在极东岛上看着帆船在海天连线处消失,知道自己被扔在世界尽头了
一个细高的老头,干瘦黝黑,像一段从煤层中挖出来的枯树根,精疲力尽地坐在地上,靠着小矿车车轮,喘息着
“我来找你,我来求你”萨沙说,他不用问这人是谁,肯定是他要找的,极东岛上只住着这一个人
“我有什么好求的,一个烧火的,一辈子吃苦受累的命。”老人摆摆手说。
“人们说你能让得绝症的人活下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