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7450字。
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器物审美”逐渐进入美学界的视野,这正是当下美学研究重要的“转向标”之一。器物审美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之上的审美,审美离不开实用功利性。由于器物审美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生活中实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实用性远远超越了审美性,因此,器物审美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审美活动。
首先,器物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所需要的适用性、可用性,这是器物自身拥有的功利价值,是其存在的根由。因此它在形制样式的设计上,是实用性决定器物的形式,而不是审美的目的决定器物的形制样式。
例如,秦汉以后货币的主要形制是外圆内方,这主要是由制造铜钱的工艺决定的。铜钱采用熔铜铸钱工艺,浇铸出来后其边缘往往有毛刺,需要去刺磨光。为了大批量加工,工匠们就在铜钱模型中间开一方孔,把一串钱穿在方形棍子上以便打磨加工。另一方面,铜钱外圆内方又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空间意识、“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事之道,加之铜钱在几何形式上的对称之美、钱面上的文字艺术之美,为审美提供了可能。
其次,器物制造者在充分满足了器物的实用性之后,才去注重器物的审美品质。可以说,器物的审美特性是附着于、寄生于实用性上面的。
格罗塞说:“我们的定义曾经说过,艺术的努力是要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定义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欲望而已。”原始民族的所谓“艺术作品”是后人进行的命名,或者说是后人从艺术角度进行的追认。实际上它们是原始先民出于巫术(宗教)、生产、生活等目的制造的器物。直至现在,人们制造器物也是实用为先,兼顾审美。这是器物制造同艺术品创作之间,在创作目的上的根本差别。
我们谈器物之美,主要是谈器物的实用形制或者说形式上显现出来的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它表现为工艺技术之美以及器物装饰之纹样图式之美。当然,有的器物两者兼而有之,如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翠玉白菜”、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都在工艺技术和审美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统一。
任何器物都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品格,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交织。起初,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宗教、礼仪、标识等要求,或者是制作者的心爱、喜欢。器物是制作者心理构思的实现、自身能力的证明,装饰过的器物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理共鸣基础上,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美的形式”。
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的器物被废弃,或丧失实用功能,为器物从实用对象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提供了可能,凝结在器物形式上的历史的、审美的功能逐渐凸现出来,如商周的青铜礼器、战国的竹简、汉唐的铜镜等。在现代,器物的社会价值明显分化为实用和非实用两种,但这两种价值又更加呈现出相互依存、彼此彰显的态势。一方面,那些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往往通过尽力增强其审美品格,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来实现它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那些非实用性的、专供收藏或审美的器物,往往又复制器物原来的历史形制,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李社教、邱紫华《论器物审美的特性》)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器物制作的工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炫技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的美学追求。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反对炫巧争奇,如果器物一味追求制作工艺的精细繁琐,就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虽然对一些极为精湛的工艺技术有“鬼斧神工”的感慨,但这种制作工艺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美学所追求的。总体而言,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才是传统器物设计中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美对象的特性决定了器物审美的独特性,如果离开器物的实用性和功利价值去谈器物审美,往往会不得其要。
B. 器物的审美价值是后期才具有的。工匠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所造器物上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
C. 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与制造追求 “工巧适度” 的 “中庸之美”,这表明中国哲学文化对器物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D. 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雕塑,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特征,也表现出了工艺技术和纹样图饰之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罗塞认为艺术品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审美感情,从这一点来看,先民制造的各种器物,大都不是艺术品。
B. 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些器物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这说明审美需求在器物审美中非常重要。
C. 明代的圈椅之美,不仅在于榫卯结构的工艺,还在于其功能的舒适实用、材质的本色自然和造型的圆婉典雅。
D. 古人提出 “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强调的是自然之美,这符合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的器物审美主张。
3. 下列材料,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古代先民制造的神器,下部大都有一个尖锐的圆锥,因为他们大多以狩猎或游牧为生,流动性强,圆锥形方便随时随地插入土壤中祭拜。
B. 国家博物馆中的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两耳四足,雄伟庄严,充分体现了对称感和平衡感,从美学角度看,这是器物形象的重要表征。
C. 明代的黄花梨四出头扶手椅,追求木制家具本身的美,简厚精雅,“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将器物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完美统一。
D. 中国建筑与自然背景取得完美的协调,而且用高耸天际的层楼飞檐及环拱柱廊、栏杆台阶的虚实节奏,昭示出这一片山水里潜流的旋律。
4. 故宫推出两大类文创产品,一类是馆藏书画瓷器的复制品,另一类是朝珠耳机、宫门箱包等生活用品。这些产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销售火爆。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5. 关于器物审美,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有一致性。请结合材料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器物的审美价值是后期才具有的”错。由材料一中“起初,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宗教、礼仪、标识等要求,或者是制作者的心爱、喜欢”可见,原文说先民基于在所造器物上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不能排除审美因素。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蒙古包
李 娟
我家的狗跟着我妈一起,在葵花地边吃了小半年的素。丑丑最爱油麦菜,赛虎最爱胡萝卜。它俩共同所爱是鸡食,整天和鸡抢得鸡飞狗跳。真正是“鸡飞狗跳”!但鸡食有什么好吃的呢?无非是麦糠皮加玉米碴,再加点水和一和。
荒野生活,不但伙食从简,其它一切都只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