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70字。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体悟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品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诗歌 ,品情,品景,品人
  教材学情分析:《登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弟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因前两首诗歌对杜甫的身世背景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此课相当于一堂综合课,深入探究杜甫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灵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明朝著名学者胡应麟曾称赞杜甫的一首诗歌“精光万丈,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登高》。(出示课题)古人登高,或怀人思乡,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或感时伤怀,如《登幽州台歌》;或抒怀励志,如《登鹳雀楼》。诗人杜甫究竟为何而登的高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诗歌。
  二、预习检测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知识复习】(小组互查)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因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风格为主。有《杜工部集》。
  【预习检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 寄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