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680字。
黄山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取得研究成果, 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 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史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节选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20 世纪入九十年代,考古学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达到了一个高潮,此后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力推动,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面世。
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特权阶层,相应的,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层精英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必要前提之一。
B. 我国以及国际学术界潜心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课题,证实了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 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从而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贡献。
D.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辽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区,这与当时农业的发展成熟密不可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等级建筑和墓葬精美玉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步的表征。
B. 在中华文明“曙光初现”的形成期,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也开始了萌芽、生长。
C. 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说明此时中国史前区域文明的发展重心在长江中下游。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有所不同。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我国对于西方文明理论的态度最相符的一项是( )
A.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B. 《请经•小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C.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D.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2020-2024)启动后,在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测年技术、古环境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有此成就的原因。
5. 复兴中学开展“中华文明探源”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据写实践报告时,需要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进行总结,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性的认 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藏”
孙犁
清晨,高粱叶、黑豆叶滴落着夜里凝结的露水,田野看来是安静的。可是就在那高粱地里豆棵下面, 掩藏着无数的妇女,睡着无数的孩子。他们的嘴干渴极了,吸着豆叶上的露水。如果是大风天,妇女们就把孩子藏到怀里,仄下身去叫自己的背遮着。风一停,大家相看,都成了土鬼。如果是在雨里,人们就把被子披起来,立在那里,身上流着水,打着冷颤,牙齿得得响,像一阵风声。
浅花的肚子越发沉重了,她也得跟着人们奔跑,忍饥挨饿受惊吓。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