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9650字。

  2023年春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3年4月13日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十分重视“仁”,并且严格区分“义”和“利”。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行义而不谋利。换句话说,就是要“推己及人”。这就是“仁”的实践。孔子虽然十分强调这一点,但并未充分阐述人何以应当这样做。孟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样做之中,他发展出使他垂名后世的“人性本善说”。
  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究竟怎样认识人性——这是中国哲学里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孟子在《告子章句上》第三节到第六节里,曾列举当时除他以外还有另外三种不同的理论。第一种是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第二种是认为,人性可以从善,也可以从恶(这种意见似乎意味着认为人性之中有善因,也有恶因);还有第三种意见认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恶。在这三种意见中,持第一种意见的代表人物是告子,他是与孟子同时的一位哲学家。《孟子》书中记载,他和孟子曾进行很长的讨论,因此我们得以较多了解讨论的具体内容。
  孟子主张人性善,并不是认为,人人生下来便是一位孔圣人。他的理论与上述第二种意见的一方面有点相近,承认人的本性中有些因素,本身无所谓善或恶,但如人不加以节制,它就将导致恶。孟子认为,这是人与野兽共同的地方,它们反映了人性里面有野兽的本能方面。但严格说来,这不是“人性”。
  ——摘自《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赵复三译)
  材料二
  理解孟子的人性论不能只有一个视角,即不能仅从性善论的角度审视孟子的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具有二重视角。这种二重视角简而言之,一重是本体的,一重是工夫的;或者说一重是存在的,一重是实践的。这两个视角加起来,才是孟子对待人性完整的看法与态度。
  孟子人性论的第一重视角是以性善论来看人性。性善论既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重要功能,即为仁政论提供基础。孟子讲有不忍人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在阐述孔子“仁义”思想的过程中,对孔子的人性论进行了拓展,发展出使孟子垂名后世的“人性本善说”。
  B.中国哲学史上争论最多的问题是: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即究竟怎样认识人性。
  C.性善论在孟子思想中,具有独立的理论探讨价值,其功能在于为孟子的政治论与仁政论提供基础。
  D.孟子认为仁义的本性是上天所赋予人的“天爵”,是一种高于其他生灵的官爵地位,也是一种尊贵和荣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含有“不能仅从性善论的角度审视孟子的人性论”的观点,只是一暗一明,一简一详。
  B.荀子虽然主张性恶论,但同时也认为“圣人可积而致”,“涂(同“途”)之人可以为禹”,任何人只要通过后天的学习、积累都可以成为圣人。所以,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都包含人性平等的思想。
  C.“食色,性也。” 把人的自然属性和本能当作人性,进而认为人性和物性是一致的,这就抹杀了人性与物性之间的本质区别。
  D.人都喜欢追求富贵,追求仕途的通达,对此不必反对,但要遵循正当途径,至于结果则要归之于命。因此,成败得失要泰然处之,失败后当更加奋发,更加孜孜以求。
  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接近孟子人性论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中人情性,可上下也,在其检耳。若放而不检,则入恶也。——汉•杜泰姬
  B.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后汉书》
  C.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宋•王应麟
  D.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清•曾国藩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孟子的人性论思想能给当今社会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车(节选)
  李 樯
  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
  父亲跨坐到车辕上,扬起他那杆称心如意的马鞭,“驾”,父亲轻喝一声,鞭鞘会发出一声还不至于把我们惊醒的脆响。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