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410字。

  秘密★启用前
  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经常运用叙述和对话来展示情节和人物。对话和叙述性语言不同,抒情、叙述和描写是作家的语言,而对话是人物的语言。叙事文学作品中人物对话一般用口语。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像歌剧或京戏里,除了丑角,都是书面语言。有时候作者用对话中的书面语因素来强调人物的特殊个性、特殊语境中的情感。比如孔乙己和小孩子说碗里的茴香豆不多了,用口语说本来很简单,但他却说:“多乎哉,不多也。”口头交谈,而且是对小孩子,却用文言,这就流露出人物的特殊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作家对这个人物的调侃。
  口语有不同于书面语言的特点。口语的句法和语气有一种现场感,是即时的语言,是针对现场特殊人物的语言。描述语言则不同,它可以是非常文雅的甚至很古典的语言,它不是写给现场人物听的,而是写给读者看的,是让读者坐下来慢慢品味的。即使一些读者看不懂也没有关系,可以回家慢慢琢磨。而口语是现场的,要让对象立时就明白,当时听不懂、感觉不到就“过期作废”了。所以对话的价值在于现场的明快。
  因此,书面语言常用完的句式,较复杂的语法,或煮连接虚词表现严密的逻辑关系。而在口语中,很多用复合句表示的因果关系,不用连接的虚词来表现,全凭当时语境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语气,及上下文的暗示。比如要威胁一个人,可以这样说:“你如果再胡闹,我就送你到派出所去。”
  但口语不是这样,而是“你再闹,送派出所。”如果小说中对话的口语味道不够,办法之一就是去掉连接虚词。比如“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不想去了”,变成“下雨,不去了”,口语的意味一下子就浓了起来。口语对话与描述语言的区别不仅在句法。对话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即兴性,它是随意的、非逻辑的,不像书面语言那样有逻辑,从头到尾、甲乙丙丁、有条有理、慢慢道来。对话是在现场多种条件的刺激下随机激发的,不像作报告、发表演说,是脱口而出的。但它自然而生动,如果逻辑过分严正,倒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对话的非逻辑性,导致其表面上看好像不完整,好像不符合人物身份,但在深层的心理上,是非常符合人物潜在的情感的,常常将人物的底层心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人物的对话都要遵循一个规律——符合人物的性格、文化水平、气质,符合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就是俗话常说的“心口如一”。但光是这样还不够,因为这不仅是对话的特点,也是独白的特点。
  独白是讲给自己听的,讲给自己听的不会骗自己,所以独白完全是自己的真话。可以是系统的、深刻的、全面的。对话当然也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但它不是讲给自己听的,而是讲给现场人物听的。即兴激发条件不同,随机激发出来的话语跟人物内心的东西往往不一致,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心口不一——人物心头所想和口头所说,是一种“错位”的关系。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心口误差”。忽略“错位”“误差”的特点,以为人物对话始终心口如一,弄不好就变成了独白甚至是演讲。
  对话与独白不同,独白可以直抒胸臆,心口如一,有什么话就讲什么话。直抒胸臆,只能说明人的思想,而不能揭示人物感情和感觉的秘密。而对话则不同,它是转弯抹角,既在掩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又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让心口发生“错位”,这样才有艺术感染力。我们许多小说、影视剧、话剧中的对话写得不生动,原因之一就是把对话与独白混为一谈了,甚至把演说当成对话了。
  (摘编自孙绍振《小说对话中的“心口错位”》)
  材料二: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
  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是谈小说对话,但也提到了歌剧、京戏、影视剧,这说明小说和戏剧间有相通之处。
  B.如果在小说对话中出现了书面语,就说明作者要用这种方式强调人物的特殊身份和性格。
  C.独白强调心口如一,对白强调心口误差,所以在写人物对白时可以不要求“心口如一”
  D.《哈姆莱特》有很多独白,《雷雨》则几乎都是对白,这是东西方戏剧的重要差别之一。
  2.下列对材料一行文思路和阐释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话的非逻辑性是造成“心口误差”的重要原因,因此作者先用了很大篇幅阐释这一内容。
  B.作者用《孔乙己》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人物对话中出现书面语因素是一种特殊情况。
  C.作者将对白和独白两种情况比较来谈,更能突出各自的特点,使读者获得更清晰的认识。
  D.作者运用大量口语,使说理平易风趣、通俗易懂、可读性更强,但这种写法会导致文章不够严谨。
  3.下列例子能支持材料一中画波浪线语句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我爸今天过生日。——家父今日生辰。
  B.咱俩水平旗鼓相当,谁也不比谁强。——咱俩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强多少。
  C.今天去博物馆,你想坐车去还是骑“电驴”去?——今天去博物馆,坐车?骑“电驴”?
  D.小张今天搬新家,我们去祝贺一下?——小张今儿搬新家了,咱们去祝贺一下吧?
  4.“心口误差”在戏剧对话中常常表现为“潜台词”。请找出材料三中鲁侍萍在与周朴园对话中的两处“潜台词”,并作简要分析。(4分)
  5.结合材料一,从“口语与书面语”“独白与对话”两个角度对材料二进行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冬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