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070字。
永州市2023年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图像是文化的符号。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形成了独具东方风韵的美学体系,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图像化表达是形式之一。由图像展演进行的中华文明传播与跨文化沟通亦古来有之。14世纪,中国的图画、瓷器和丝绸曾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绘制有龙凤吉祥图、青花瓷、中国本土风情符号的图像深受西方人士喜爱,成为了解东方风情的重要媒介。中国山水画、人物画、写意画等独具东方形式美感的画品与画技对亚洲、欧洲等地的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饱含“中国趣味”的图像用隐喻的方式向世人传递着阴阳哲学、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和超然气节,并在濡化与涵化的国际传播中实现艺术的跨文化互鉴与文明的多元交融。
随着媒介迭代,视觉传播由二维图像走向三维空间,由静态视觉变为动态影像,由现实空间迈向虚实结合的数字空间。在数字视觉主导的当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由表情包、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塑的全球化数字交往空间。为此,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考察,数字视觉传播是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进路。因为数字视觉影像可以打破语言存在的文化折扣困境,进入多语言体系,让人人都能接触;数字视觉传播较之于文字传播,更具凝练性、具象性与直观性,能更好实现跨文化沟通,从“硬传播”向“软传播”转化;数字技术视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可更好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促成世界受众在“视觉-沉浸式体验一文化感知”的传播进路中,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准确认知。
媒介迭代后的 “眼球经济”会更加关注内容价值,需要数字视觉技术与中华文明的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具有可沟通性,中华文明因其先进性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艺术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在新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国传统图像精神,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重视人类共通情感与价值观念的提炼。同时,要善用数字视觉技术与元素,让中华文明中的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更多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让中华文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世界文明相沟通。
(摘编自马凓《用数字视觉技术赋能中华文明传播力》)
材料二:
在数字媒介技术变革作用下,世界交往进入了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直接的交往关系的新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数字世界交往。
数字世界交往是建立在元技术、后勤型媒介逻辑上的复杂体系。从基特勒到彼得斯的媒介哲学,都十分强调媒介作为人类存有的本体论意义,具有组织、协调人和物的关系的基础功能。在此意义上,互联网只是媒介技术的表层,而底层的媒介元素则是通信技术、代码、算法等组成的技术系统。这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像是文化的符号,图像化表达是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等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弘扬的唯一形式。
B.提升文化基因萃取能力,让中华文明融入现代化与国际化元素,以促进媒介迭代后的“眼球经济”。
C.在数字媒介技术变革作用下,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人与人之间普遍的、直接的世界交往开始了。
D.当下,数字世界交往的兴起为文明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与前数字时代存在显著区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视觉传播因打破语言、文字的障碍,而成为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的有效进路。
B.中华文明曾经的领先地位,让我们在新媒体视觉传播进路中有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C.数字交往与生产力是对立统一关系:数字交往推动生产力,生产力制约数字交往。
D.没有平台支撑,数字世界交往就可能难以跨越以民族国家为疆域的传统交往边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故宫博物院应用互联网络等开发了《数字多宝阁》等数字产品,将数字创意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B.2023年,“银发知播”群体被评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这群爷爷奶奶通过网络直播创造流量,汇聚能量。
C.加快移动端传播平台建设,创新短视频、微视频、云直播等多元信息发布形式,更好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马泉以三星堆数字展现视频创作为例做《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可视化创作与传播》主题演讲。
4.对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华文明传播与交流,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下列文字是“2021-2022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典籍里的中国》引发海内外观众强烈共鸣。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该节目获得成功的原因。(4分)
央视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富声誉的媒体奖项-第58届亚广联奖,评委会认为“节目让充满古老智慧的经典之作焕发新生,在智识和情感上引发了我们的强烈共鸣。”节目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模式,陆续介绍了《尚书》《论语》等11部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节目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33亿,视频播放量超20亿,在海外视频网站获得了数亿次的点击率,掀起了“典籍热”。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的母亲
老舍
①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②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