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3890字。

  2023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不同于艺术美育,环境美育具有更广泛的学科交叉性与更鲜明的实践品格,从教育的层面来说,环境美育提供的是一种科学认知自然环境的系统性知识;从审美体验层面来说,环境美育注重人在审美中对环境的介入。
  一方面,环境美育强调科学知识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受现代性美学观和艺术自律论的影响,以艺术为中心的审美教育往往是从主体的审美态度出发,通过对艺术品形式的感受来培养一种超脱的人格精神。这种艺术美育方式要求人在审美中摆脱理性知识的束缚而关注于艺术形式去获得主体的审美愉悦。环境美育方式则挑战了这种排斥知识性的审美规定。在卡尔松看来,不同于艺术品的形式结构性,自然环境是散乱而缺乏焦点的。为了避免环境审美体验的杂乱无章与粗俗肤浅,需要借助科学知识来对环境审美体验进行整理加工。同样面对一个自然环境,欣赏者对环境中的动物或植被有无科学认知,其带来的审美体验是非常不同的。卡尔松认为,如果要想达到恰当的、正确的审美鉴赏就必须呼唤科学知识的出场。
  另一方面,环境美育注重审美中人对环境的介入。在传统艺术美育制度中,为了更好地将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进行区分,一般都是将艺术欣赏活动置于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等特定场所来进行。在这种艺术美育中,欣赏者需要摆脱功利性日常经验的羁绊,以审美静观的态度去自由地欣赏艺术。环境美育超越了以视听为高级感官的静观式艺术审美教育形式,而以更适合环境审美的介入美学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不同于发生在特定场所的艺术审美,环境审美是在开放、阔大和敞开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在进行环境审美时,自身就已经被环境包围而处于其中。这意味着,审美主体不能再以那种与对象相区隔、相分离的静观态度来面对对象,而是要将主体介入环境中,在身体力行的真实感受中与对象交融一体。同时,介入环境中的人在展开审美体验时,打破了以往艺术审美中的感官等级制而将身体感官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调动。自然环境不同于艺术品,它本身充满了色声香味触等多重审美特性。这些审美特性需要人的感官系统的全方位介入方能体验。卡尔松就认为,环境是一种环绕之境。
  注重身体介入的环境美育,能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改善。由于环境美育的体验属性,当接受过环境美育的人对环境进行欣赏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必须走进环境当中。这种统一性使人获得与自然更加紧密的黏性,使人更加自由自觉地获得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进而产生对自然的依恋、热爱和尊重感。于是,善待自然的声音便从人心底里主动发出并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
  环境美育还有助于培育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念。在环境美育的引导下,人通过深度体验将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孤零零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环境产生多重联系的统一体中的一部分。受此影响,人在做出某种决定时,就不会仅考虑自身的价值和利益,还会考虑到生态环境本身的审美价值。经由环境美育,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审美观将会逐步生成,最终造福世界。
  (摘编自余开亮等《环境美育:一种新型的美育方式》)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将高质量发展融入"美好生活"体系构建中去,在协同发展中找到"美好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和多元体验生活场景成为常态,不断满足人民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使人们随时徜徉在山林间、青草地、湖水旁,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静谧与舒适,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摘编自李明《“美好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美育活动一般置于特定的场所,艺术品有其形式结构,审美主体与对象相区隔,以视听为高级感官进行静观式欣赏。
  B.在环境美育中,审美体验以周围的自然事物为中心,形成一种知识性的认知与多感官联动体验相结合的综合性审美感知。
  C.经由环境美育培育的具有生态文明审美观的个人,在其做出某个决定时,考虑生态环境的价值就会优先于自身的利益。
  D.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美好生活"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为"美好生活"提供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论述环境美育,在与传统的艺术美育的深刻比较中突出其知识性、实践性等特点,并阐述了环境美育的时代价值。
  B.英国曾兴起风景如画的审美观念,将自然环境之美当作特定视角下的特定风景画进行欣赏,这与环境美育的观点相契合。
  C.环境美育审美体验中,环境和人是交融的统一体,破坏环境的行为在本质上破坏的是人对自然依恋、热爱、尊重的情感。
  D.我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既是应对生态环境的挑战,欢迎光只做一件事也是打开“美好生活”的正确探索。
  3.下列选项,最不能支撑材料二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某地,我国首批林业碳票正式出炉,生态公益林可折算成碳减排量进行交易。
  B.某区通过数字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化考核自然生态资源的增减情况,施行生态补偿机制。
  C.某县创新推出的“绿色生态金融贷”引来金融活水,推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D.某村借助短视频平台,聚焦本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4.材料一中的新型美育方式“环境美育”和材料二中通向美好生活之路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有何联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某小学就“如何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环境美育活动”展开座谈,请你结合材料一进行发言,提出三点合理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夜    渔
  莫  言
  ①经过长时缠磨,九叔终于答应夜里带我去拿蟹子。吃过晚饭后,九叔带我出了村。
  ②那晚上月亮很大,不是八月十四就是八月十六。晚风很凉爽。月光皎洁,照在高粱地间的水上,一片片烂银般放光。吵了一夏天的蛙类正忙着入蛰,所以很安静。
  ③九叔脱了蓑衣摘了斗笠,扛着铁锹跳到河沟里去,一会儿工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