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550字。

  淮北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汉语、方块汉字、毛笔和木材,是中国诗文和艺术(主要是绘画、书法和建筑)的主要感性物质工具,它们在制约乃至决定中国文艺的美学特征上,起了某种关键作用。
  汉字的特征,已有了许多研究。其中,我以为,理解因素突出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指事”“会意”是汉字组成的六大原则(“六书”)中的两大项。汉字以部首、偏旁通过概念性的认知来把握字义,要求一种理解性的记忆。从而,它使记忆中包含了很重要的理解性成分,即通过理解来记忆。汉字非拼音的特征,文字与语音的脱节,使文字全凭记忆而认知,数千年世代相沿,便极大地训练了这种富于理解性的记忆力。追求可理解性,是迄今为止汉字组词的原则特征,翻译外来词汇不用音译,而采“会意”“指事”,或虽有音译而逐渐为“意译”所替代,如资产阶级(布尔乔亚)、民主(德谟克拉西)、电脑(computer),这在世界所有的语言文字中,是罕见的。
  汉字这种理解性的造词特点,使其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汉字是一音一字。章太炎说:“单音语人所历时短……复音语人所历时长,是故复音语人,声余于念,意中章句,其成则迟;单音语人,声与念称,意中章句,其成则速。”(章太炎《齐物论释》)章太炎由此竟推论出宗教之有无,这当然颇为牵强,但单音字与中国文学语言上的美学特征则显然有关。例如,汉语单音字的常用字数量不多而自由组成的词汇量却不少,且因组成中含有理解因素,所以“成念”和言说的进行速度也的确可能会更迅速一些,从而,以少量的音组和词语涵盖大量的信息,对中国诗文的美学特征,如重精炼简洁和音乐性等等,无疑有重大意义。
  同时,汉字的理解性又只是“性”,而非具体明确的概念意识,所以它非常灵活、多义、朦胧和不确定。又由于所谓书画同源,汉字始终不完全摆脱原始的形象性(“象形”),这种“象形”或形象性并不是事物的如实描绘,而是某种概括性的感性抽象,这种感性抽象又非确定的图式构架,而是朦胧的形象性记号、符号,以诉诸直感。由此,它的包容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的因素便比其他记号要大。有人研究《诗经》三千单词中无抽象名词,以至怀疑中国古人有否逻辑思维能力。他不知道,中国古人恰恰极重知性的理解,只是这理解包含在形象性中,而变得模糊、多义了。汉语无词类、时态、单复数等等的严格规定,因之只有在整个句子中才能了解每一单字单词的性能、含义、地位和作用,它以词序的严格性来替代词类、时态、格位等等的规定性。这既突出表现了整体系统的理性秩序,又易于“以物观物”,去掉主观来“客观地”超时空、超认知、非逻辑地呈现和把握事物与世界。例如,它可以缺乏在西方语文中非常重要的动词。这当然影响人的思想、情感、观念、意向,从而影响文艺和哲学、美学。例如,由于无词类、时态、格位等规定,以及单字在句子中的朦胧性,由是造句的灵活多样性,使整个句子以至整体文本经常具有隐喻性、未确定性、理解的多重可能性、意义的可增殖性等等弹性特色。这在诗词中便极其明显,也正是造成“诗无达话”这一美学原则的重要缘由。
  汉字的这种形象性和多义性使它富有情感色彩。“之乎也者矣焉哉”等感叹字和许多虚词也起表情作用。所有这些,使汉文字成为所谓“诗的语言”。
  与汉字相对应,是中国特有的毛笔。它决定了“线的艺术”的可能和发展。用毛笔画线,其粗细变化,转折进行,可以异常自由灵活,而且形态万方;它的走向、动势、力度等等,如同音乐一样,又可以直接与情感相联系。所有这些,当然与书画的美学特色直接攸关。
  中国古代建筑则以木结构为材料特征。这是至今原因不明的一大问题。我的猜测是社会性的,即不是由于石头稀少之类的原因,而是由于持续极长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氏族社会没有强大的专制统治权威,以至无法建构需要极大人力负担的块石建筑(如金字塔、玛雅神庙等等)。万里长城毕竟起自时代很晚的战国,而木建筑传统却在远古即已形成,它延续下来,难再改变。木建筑以其暖色调(木比石暖),平面展开(不能如石建筑那样高耸),以构成千门万户的繁复群体的系统结构(不像石建筑那么单一),这在形成建筑艺术重整体、重实用理性、重伦常秩序的美学特色上,有关键性的作用。从城市、宫殿(如北京紫禁城)到民房(如四合院),数千年来一直如此。
  从汉语、汉字、毛笔、木结构等物质载体看,它们恰恰能体现本书前述所谓重精神轻物质、情理交融、想象大于感觉等传统美学特征,也就不奇怪了。内容与形式、精神要求与物质载体是相互协调配合的。
  (摘编自李泽厚《华夏美学——走向近代:载体与范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组成六大原则中的“指事”和“会意”,是汉字具有理解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B.汉字的“象形”,具有如实描绘和感性抽象两种特性,使汉字具有一定的朦胧性。
  C.汉字被誉为“诗的语言”与汉字的形象性和汉字中的感叹字、虚词等有着很大关系。
  D.作者猜测中国古代建筑的木建筑传统是因为它形成时期缺乏强大的专制统治权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中国人常常意译外来词汇为例来说明汉字具有理解性,并列举三个词语为证。
  B.作者否定了章太炎由单复音问题推论有无宗教的观点,认可了他关于“成念”的说法。
  C.作者将木建筑与金字塔、长城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上的比较,使观点的表达更加充分。
  D.作者先提出观点,再从汉字汉语,毛笔、木材等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回扣开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心观点的一功是(3分)
  A.一炉香事,万般风雅。铜炉作为焚香雅器,于形、神、韵间充分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
  B.中国艺术报总编康伟认为:“要利用新兴媒介,促进中华美学与当代审美的融会员通。”
  C.文艺评论中心徐粤春表示:“发掘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推动汉语言文学艺术的实践。”
  D.毛笔的“笔软”给书法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极大的自由,使书写有了表现各种美的可能性。
  4.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形成“诗无达诂”这一美学原则的缘由。(4分)
  5.作者为何着重论述汉字汉语对中国文艺美学特征的影响,而略写毛笔和木建筑?(4分)
  (二)现代文阅读目(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春天,把新鲜的色彩和强烈的情感,加到花草树木的身上和女孩子们的身上。春儿跑了一阵,看看还是追赶不上队伍,就慢慢地走起来。小道两旁,不断有水车叮当响动。有一个改畦的女孩子,比春儿稍微小一点,站在那里,扶着铁铲柄儿打盹。水漫到小道上来了,那匹狡猾的小驴儿也偷偷停下,倒着耳朵,单等小主人的吆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