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7910字。

  2023年春期高一第二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的“五一”小长假,许多网友与考古人一起在“云端”见证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产生的全过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主动创新形式,利用“五一”小长假在网络会议平台全程直播了20个入选国家项目的汇报展示、专家提问点评以及最后的荣誉揭晓。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直播的观看总量达2278万人次,与“十大考古”相关的网络互动话题总阅读量达1.66亿人次。
  通过“云端”文博,公众可以“云端”漫步、手指触行,轻松进入国家级的考古评审现场,走进考古人的世界。在直播中,针对评审专家提出的近乎刁钻的专业问题,考古领队的学术解答让人深思,他们讲述的考古历程同样极为吸引人。“茫茫沙漠中如何找到玉矿遗址?”面对这一问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陈国科在“答辩”中回顾了自己寻找玉矿遗址的种种艰辛和孜孜探求未知历史的心路历程,感动了不少网友。许多人这才知道,有些考古领队和自己负责的项目已经一起走过了几十年。
  (摘编自闻白《“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
  材料二:
  考古,一个“冷门”领域,在2020年被频频关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十位发言的专家中就有一位考古学家;科学家座谈会上,七位发言的科家中有一位用古DNA研究探源中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利用“五一”小长假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进行了直播,观看人数高达2278万。
  B. 材料一概述陈国科在“答辩”中回顾自己寻找玉矿遗址 事实,体现了考古工作者工作的艰辛和他们不断探索的精神。
  C. 材料二第二段写到三次会议,它们或以考古为主题,或有考古专家参与,这都表明我国考古专业正由“冷门”走向“热门”。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考古遗产遭到破坏,学者们意识到考古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介入其中,还需要社会和公众支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众通过“云端”文博可以进行“云端”漫步、手指触行,能够进入国家级的考古评审现场,这充分体现了“云端”文博的便捷性、共享性。
  B. 国际上相对成熟的面向公众的考古活动引发了我国一部分考古学者的思考,让他们意识到了构建中国公共考古学的紧迫性。
  C. 公众了解、接触、利用考古遗产,考古研究的成果才能尽快转化为社会知识,只有这样,专业的学术研究才真正具有社会价值。
  D. 目前,我国的公共考古学虽然呈现出常态化、制度化等发展趋向,但也存在忽视公共考古学公共性、政治性和伦理性的问题。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三中阐述的目前我国公共考古学领域发展特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考古学会设立了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够长期、固定地开展常态化的活动,并与大众媒体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与合作。
  B. 公共考古活动重点面向不同人群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一些青年学者利用微信等新媒体搭建了很有影响力的公共考古传播平台。
  C. 我国公共考古活动虽然面临缺少资金和人员 困境,但考古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热情支撑着公共考古活动的正常运行。
  D. 考古科研机构通过举办创意设计赛、展览、论坛等活动,汇集考古、艺术、设计等多领域的学者,共同探索如何利用其他艺术形式呈现考古遗产的魅力。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5. 2020年高考,湖南考生钟芳蓉以高分报考北大考古学专业,引发热议,有很多人不赞同她的选择。请根据材料,可从哪些角度向反对者阐述钟芳蓉选择考古学专业的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观看人数高达2278万”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直播的观看总量达2278万人次”。
  C.“这都表明我国考古专业正由‘冷门’走向‘热门’”错误,这只能说明考古受到国家的重视。
  D.“世界经济的发展使……”错误,使考古遗产遭到破坏的应是“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以及受利益驱使的盗掘”,“使学者们意识到考古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介入其中,还需要社会和公众支持”的是越来越多的考古遗产遭到人为破坏的严峻形势。
  故选B。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福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