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0340字。
2023年春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 (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材料二:
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实则平心论之,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
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钟书认为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没有推陈出新,而在缪钺和朱光潜看来,唐诗和宋诗既有异同,又各有所长。
B.钱钟书和缪钺沉潜于唐宋诗而有独到发现,朱光潜认为要想欣赏一派诗的佳妙,应该把该诗派和别的诗派作比较。
C.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和材料二缪钺的观点大体一致。
D.钱钟书和缪钺都认为唐诗在诗坛上留下了空前之伟绩;朱光潜认为,读者的阅读趣味也要逐渐地伸张而致广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二都有对比论证,在对比中揭示了宋诗的特色及其创新。
B.材料一、三都有比喻论证,并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开疆辟土的比喻。
C.材料二、三都有举例论证,举例典范,给读者留下了鲜活的印象。
D.材料一、二侧重写了唐宋诗的发展,材料三写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3.根据缪钺的观点,下列关于唐宋诗的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
B.唐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宋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
C.譬诸游山水,唐诗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D.譬诸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4.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宋诗的成就。(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欠条
高晋旭
王大林干上工程后,收了许多张欠条。他以前是白梅岭村子旁机械厂的职工,二十多年前,厂子效益不好,买断工龄后,凭着技术和人脉在外面找了这个营生,日积月累,债务往来也多了起来。欠账的人总是哀求:“哥,手头实在紧,再宽限两天。”虽说王大林不是那种逮住蛤蟆攥出尿的人,但左拖右耗的,眼看十年八载过去了,也不见回头洋。王大林很气恼,想来点横的,可一想到朋友的情分就此破裂,内心十分矛盾。最近,常一个人出去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