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20字。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选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礼记二则》的第二则。“大道之行也”取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本文是孔子回答弟子言偃的一段答语,孔子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孔子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短短百余字,却蕴含着大同社会的丰富内涵。
【学情分析】
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礼记》有关的知识。
3.重视朗读,提高朗读能力,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重难点】
1.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桃花源记》,并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吗?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去看看吧。(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2.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本文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朗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课件展示朗读节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