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760字。
2023年全国新高考冲刺压轴卷(二)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城内。写在试题卷、苹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城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诗、歌、舞与书画素有抒情传统,皆重于通过艺术堞介表达、显现主体的情感与心性。较之诗、歌、舞,书画艺术的抒情观念相对晚出。然而,当抒情观念被引入书画艺术之后,旋即便成为书画艺术的重要美学追求之一。
书画抒情观萌生于西汉时期,其标志是扬雄的“书为心画”说。然而在书法艺术并未真正自觉的西汉时期,扬雄“书为心画”说对于书法艺术抒情性问题的阐发仍然是较为笼统的,其仅是基于此前“言”“象”“意”的哲学思辨而做的发挥。虽然已经点明了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动情”,但是仍未将“情”作为书法艺术的重要美学特质来看待。事实上,是否将“情”真正作为书法艺术的核心旨要,不仅与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相关,更与个体意识的自觉相关。对于“情”的认识是个体意识自觉的关键性要素之一,正是在这种个体意识的自觉体认中,“情”自然地并真正地进入了作为个体人格表现的书法之中。
东汉是个体意识自觉的时期,也是“情”作为书法艺术重要美学特质确立的时期。东汉时期个体意识的自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情”的自觉,这在汉末魏初刘劭的《人物志》中表现得十分明晰,如其云:“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刚柔明畅贞固之征,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在这种对于“情”的高度关注中,书法艺术便将“情”确立为重要的美学特质。
“情”在魏晋时期是哲学、美学的中心概念之一。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说法,可以看作是对于魏晋以来,乃至自古以来,文艺活动抒情传统的高度概括。在这样一种重“情”的思想、审美氛围中,书法艺术对于“情”的重视便是题中之意。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已经全面成熟,实践经验的成熟不仅使得书法艺术中更加自觉地意识到“情”的地位与作用,更对于书法美学领域中“情”的酝酿、表达进行了步骤式的阐发。在魏晋书论中,诸如“心”“意”“心意”“思”“胸中”范畴等都与“情”的内涵基本一致,皆表达了书法艺术乃是因情而动、缘情乃发的抒情艺术。
书法艺术中“情”的抒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情”的酝酿,所谓“心存委曲”“敏思藏于胸中”,这是对于感情的把握与斟酌。其次是依据“情”来凝想书法意象,所谓“各象其形”“忖度寻思”。最后是在“手”与“心”的协调运作下,将此前凝想的书法意象表达出来,所谓“手从心麾,毫以手从”。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情”受到了秩序化、理性化,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情”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情”的主导地位。换言之,整个书法创作既是以“情”的引发开始的,也是以“情”的抒发为指归的。
(摘编自季旭东、蔡志伟《论书法抒情观的文化渊流及其历史建构》)
材料二:
古人认为,书法的抒情,首先出自天然,正如万物有灵。孙过庭《书谱》云:“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在书法的横平竖直、撇捺点画之间,以自然为参照,体现天地之心,表达风骚之意。这可以算作书法抒情的第一重境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抒情观念是书画艺术的主要美学追求,书法抒情观也是中国文艺抒情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扬雄基于“言”“象”“意”的哲学思辨提出“书为心画”说,确立了书法与“情”的美学关系。
C. 刘勰认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明他已意识到“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
D. 中国的书法既是写字的技法,更是抒情的载体,书法艺术与其创作主体之间有一种契合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到东汉时期,“情”作为书法艺术的重要美学特质才随着个体意识的自觉体认得以确立。
B. 汉末魏初刘劭的《人物志》表现出对“情”的高度关注,意味着“情”已真正进入个体书法中。
C. 魏晋时期,书法在实践上获得全面成熟,并对书法艺术就是抒情艺术进行了理论阐发。
D. 按照蔡邕的观点,若心里有事而心怀焦急或压抑,即使再好的笔也写不出好的书法作品。
3. 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书法艺术乃是因情而动、缘情乃发的抒情艺术”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卫铄《笔阵图》)
B. “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钻。”(庾肩吾《书品》)
C.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蔡邕《九势》)
D. “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意得谐称。”(张彦远《法书要录》)
4. 在书法创作中抒发性情有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5. 我们常常说“字如其人”,书法抒情论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分别从书法创作、书法欣赏、书法教育三个层面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主要美学追求”错误。由原文“当抒情观念被引入书画艺术之后,旋即便成为书画艺术的重要美学追求之一”可知,原文是“美学追求之一”,选项以偏概全。
B.“确立了书法与‘情’的美学关系”错误。由原文“但是仍未将‘情’作为书法艺术的重要美学特质来看待”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D.“书法艺术”错误。由原文“这种内心情感的表达,提示了书法作为艺术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契合关系”可知,是书法和创作主体之间的契合关系。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入住土屋的老人(节选)①
武俊岭
近来,良全老汉心里很烦。烦劲上来,他就背着双手,到祖坟上看一看。九岁的老绵羊像是一个忠诚的卫兵,在后面紧紧跟随。
过了春节,良全老汉就整整八十岁了。他的关节一屈伸,就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近来,良全睡得很不踏实,梦特别多,梦见妻子,梦见儿子,在美国的儿子、在青岛的儿子。梦醒后,良全能听到树上的鸡在“咕咕”,能听到鸟巢里的鸟儿细细地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