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2590字。
义乌市2023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 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顿挫”主要指诗歌作品中言辞表现的曲折变化和音律声调的跌宕起伏。在最早的文学 理论专著《文赋》中,陆机分论各种文体,有“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之说,自此 “顿挫”成为文学评论的术语。钟嵘《诗品》评谢眺诗说:“脁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 文。”虽是在讲诗人谈诗时的言行风貌,实际上也是通过对比讲诗中表情达意的语言风格。 后来唐人卢藏用以“感激顿挫”来评价陈子昂的诗文。
如果说“沉郁”的诗风主要体现了杜甫内在情志、学识修养的自然流露,那么“顿挫” 的语言风格则更多地见于他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体现了诗人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 随着杜诗影响的增大,“顿挫”也逐渐成为杜甫乃至其他诗人的语言风格的专用语。今天的 文学著作,也大都沿袭了释“顿挫”为表达的转折和音律的抑扬的说法。
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否仅把“顿挫”理解为创作形式上的要求就可以了?综观 古代文学理论对“顿挫”这一范畴的阐释和运用,表现了不同层次的认识:仅视为诗中音律 变化的外在特点;不仅在音律,也在于文彩、章法的变化,是一种诗文之“法”;不仅是外 在的形式法则,更是内容的要求;更进一步, “顿挫”是“沉郁”的个性、情感必然的言辞 音律的表现。
如此种种,虽有认识上的差异,但追求作品的委婉含蓄、变化生新,以求得更强的表现 力、感染力,却是“顿挫”说成“沉郁顿挫”说的立论者和运用者的共同目的。不论单称“顿 挫”“沉郁”或是并言“沉郁顿挫”, “沉郁”的情志总是或隐或显地处于主导的地位。
(摘编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材料二:
学界对“顿挫”的解释,是仅从表现形式上着眼的。或曰“表达方式的回旋纡折”,或 曰“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或曰“形式上波澜老成”,或曰“声调、词句有停顿、转折”, 这些说法均有道理,却都显得不够具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顿挫"一词最早见于陆机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赋》,被作为文学评论的术语。
B. 学界着眼"沉郁"风格一般着侧重于内在情志,而“顿挫”文风侧重于表现形式。
C. 唐张铣从文体功能角度来解释“顿挫”,即“抑折前人之心”,对人进行劝谏,借以警示。
D. 由于"顿挫"从本义“抑折”又派生出新的意义,意义由内容范畴进到了形式范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认为“顿挫”的语言风格是杜甫在创作中对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的自觉追求。
B. 材料二认为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肯定扬雄和枚皋,是想表达自己兼具二人文风, 并向玄宗推荐自己。
C. 材料二从内容和形式层面阐释"顿挫"的内涵和成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摆事实讲道 理,逻辑清晰,推理严谨。
D. 以丽景伴愁心,以乐景衬哀情,造就了杜甫的“顿挫”;以哀景衬哀情,情与景谐,可 能造就了他的“沉郁”。
3. 下列杜甫诗句不能作为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其六》)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蜀相》)
C.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绝句》)
D.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早花》)
4. 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顿挫”的诗风,请简要分析其异同。 (4分)
5. 如欲从“顿挫”的角度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一篇评论,根据材料的观点,结合诗句列出评论要点。 ( 4 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洋铁桶的故事(节选)
柯蓝
写在前面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刚刚开始向民间文艺、向古典文学学习的时候,也正是毛主 席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在党的方针指导下,培养下,初入陕北农村, 学习通俗文学作品的时候。
《洋铁桶的故事》是一个反映在八路军领导下的解放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